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辛庄遗址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代遗址。遗址最初由当地农民发现于1935年,而最早把这一发现公诸于学术界的,则是英国人林仰山(F.S.Drake)教授。五十年代的两次勘探,探明了大辛庄遗址的面积,初步确认遗址的主要堆积和年代。1984年的发掘,建立起鲁北地区商文化陶器的发展序列。2003年春季的发掘,因发现商代甲骨文而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这是在商都殷墟以外首次于原生地层中发现甲骨卜辞,被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这次发掘所发现的青铜器族徽,不见于以往著录,是研究商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大辛庄遗址将愈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古史辨运动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而作为领导者的顾颉刚也十分关注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尽管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考辨古史、古书上,但对于推进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包括对考古学的重视、从事田野调查及鼓励发掘等,所有这些都为考古学的大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知识考古学》比较集中的阐述了他的后现代历史观.他拒绝传统实在论的历史客观性,认为历史客观性只是话语建构而成的,不存在跨知识型的客观性,只能在特定的知识型或认识阈中谈论它才有意义;历史主体只是一个变项,或者说是一个陈述变项的整体派生出来的功能和可能的位置的游戏而已.传统线性连续的和进步的历史观是在现代知识型这种特定的框架中,将充满断裂、歧义、分岔的历史重新装配成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中游沿岸地区的文化遗存分为三江平原区和结雅—布列亚平原区两区。三江平原区又可划分为两个亚区,即江南亚区和江北亚区。每个亚区可分为早晚两期,各有特点。三江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黑水部,结雅—布列亚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思慕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远古西亚地区计数方式的演变为例来分析抽象能力的发展。陶筹表明人类计数方式最初是通过具体的一一对应的方式实现的。公元前7500年的西亚陶筹表现其所代表物品的方式却是抽象的,比如以锥形陶筹表示谷物量器。公元前3300年,人们开始用空心泥球来保存有计数功能的陶筹,以更为抽象的符号刻画在其表面来记录其内封存的陶筹。这个过程发展到最高阶段便产生了具有抽象意义的数字,随后文字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6,19(1):5-11
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纵观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依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和主要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集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确立了学术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领域扩大到秦汉至唐代,完成了《汉唐外交制度史》《、汉唐饮食文化史》等多项开创性的力作,推进了学术发展。黎虎先生主编的《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是一部属于中国现代史范畴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著作,是一项特殊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明的起源应当从它的发展过程来把握。通过考古学来考察文明过程有四个角度:建立各地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 复原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 进行农业、手工业、聚落、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寻找文明因素之间内在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研究受到世界考古学界关注, 在聚落等级的建立、手工业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度等方面已经可以从考古学的研究上升到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后两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还有很多考古发现上的空白, 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在方法论方面, 需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考古资料与社会参数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杜平 《殷都学刊》2002,48(2):39-42
20世纪 30年代 ,夏鼐留学英国伦敦大学 ,就读考古学院埃及学系 ,成为中国考古学界识读埃及象形文字的第一人。博士论文为《古代埃及的珠子》 ,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回国后 ,致力于中国考古发掘与研究 ,但一直关注国际埃及学研究情况 ,并将研究成果引进中国  相似文献   
19.
从聚落考古学的角度认为 ,中国史前尤其龙山时代有相当数量的城址当为中心或次中心聚落 ,集中体现着当时社会政治变革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中史前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龙山时代已逐渐形成了以筑城建国为基本特征的“王国”林立局面 ,从而为夏商周王国联盟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Bob Hodge 《Cultural Studies》2013,27(3):351-364
This article uses a case study of a TV programme, Atlantis Uncovered, an archaeological programme debunking popular ideas of Atlantis and the ancient past, as an instance of a discursive paradox, or discursive pathology, in which defenders of traditional canons of scholarship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decide they must go feral, fighting fire with fire, using the illogical and irrational methods of thought they attribute to what they perceive as the enemies of reason in order to defeat them. The devices used in the archaeological programme are compared with the devices used in a more famous and influential ‘hoax’, Sokal's so-called ‘spoof’ of postmodernism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Social Text, used to discredit ‘postmodern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two episodes, with all their differences, suggest that whether these tactics are successful or not, they contradict the core beliefs in rationality and science of their protagonists, illustrating instead the ‘postmodern’ decline in intellectual values that they claim to depl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