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75篇
社会学   3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钟华 《东方论坛》2012,(3):81-86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着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卡夫卡的观念中又闪现出基督之光,渴望通过上帝的审判,重返伊甸园。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基督教在许多地方迅猛发展,信众数量越来越庞大。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合法化、公开化等问题的分歧,有不少的基督徒采取了“家庭教会”的方式聚会、传教,并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并尽快解决“家庭教会”的相关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3.
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基督教是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传入近代中国的。因此,宗教文化与政治成为近代中国人看待基督教的两个重要视角。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曾国藩对基督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卫道"对抗到正视其宗教地位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看,曾国藩主张承认传教特权、限制基督教约外侵权,最终希望修改传教条约。总体而论,曾国藩的基督教观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64.
昭通和石门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先后的两个主要活动地区.以1905年为界,该会的传教重心既在两地之间发生了转移,也在汉苗两族间发生了转移.而由柏格理主持的这次转移既为教会传教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同时,其意义也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带有对西南苗族文化启蒙的色彩.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客观的探讨和梳理,无疑对于我国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65.
从艺术家与艺术品、心理学与图像学、艺术社会学等三个方面详细描述12-15世纪的意大利视觉艺术研究状况,认为它反映西方艺术史研究范式轨迹的转换,并修订长期以来对文艺复兴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再生的观念,指出它也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66.
未来的信仰间对话是否应转向信仰间神学的方向尚存争议。信仰间神学尝试把不同的信仰见解整合起来,寻求诸信仰最终的兼容性。根据W.C.史密斯的理解,诸宗教之间的冲突能够且也应该被视为一种“综合的邀请”。进行宗教间对话是宗教间神学发展的需要。佛教对神圣创造者的否定和基督教对神圣创造者信仰的肯定表明,从解释学上看,尽管佛教和基督教具有明显的不兼容性,但两者在世界起源问题上的猜想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和目的。  相似文献   
67.
虽然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诠释受到他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影响,甚至是受到传教使命驱使,但他的进路迥然不同于具殖民色彩的东方学,并且在动机和态度上颇为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他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没有强调东西方宗教观念之间的差异,反而突出它们的相通之处,希望以此作为基督教与佛教建立合作或友谊的共同基础,而不是使佛教徒皈依基督教。基于他的著述,可以发现他实际上实践了一种后殖民的批评,与殖民势力是对抗的。他的终极目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但进路与心态截然不同于那种解救东方人的殖民主义式思维,因为他从来不曾假设西方文明更为高等。就萨义德对东方学或东方主义的批判来说,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响应可以说是一个例外,甚至是反例。  相似文献   
68.
一个早期的世界网络:欧亚宗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横亘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宗教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0年间得到了创造性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思想、艺术、实践得以集中共享。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于西方文化长廊末端的基督教与东方佛教之间的联系在大约5-15世纪间开始大量减少,15世纪以后,这种关系进入了重建期。基督教和佛教这两种彼此“分离”的宗教看起来十分不同。尽管每种宗教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但就其本质而言,诸宗教之间则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关联。信仰间的对话不是必须的,但欧亚宗教最好被视为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制度化的“宗教”是这个复杂网络的服务器。宗教的“象征符号”可被视为某种类似于DNA解码序列的东西。  相似文献   
69.
历史考察表明,宗族组织的控制和宗族观念的影响,是阻碍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原因。对豫西李村的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分化和专门化进程,宗族的部分功能被市场代替,宗族组织与宗族观念亦随之弱化。从历史考察与现实的个案来说,宗族的弱化有利于基督教的发展,反过来,基督教的发展也进一步弱化着宗族的力量。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慢慢地改变着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尽管如此,笔者并不认为基督教是宗族的功能替代项。  相似文献   
70.
据调查,基督教在我国高校的传播近年来有逐渐加快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种外部因素,也有较为复杂的内部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和统战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紧密配合,一方面要"固本清源",努力防范未信教的大学生"被渗透";另一方面要"引流入海",积极引导信教大学生理性对待基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