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20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52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142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422篇
社会学   69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陈佥文先生长期致力于民间传说研究,其新著《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以文化学为理论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壮族风物传说,开创了民间风物传说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2.
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也面临着转型。旅游业在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贡献突出,但随着旅游开发的发展和深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调整可能面临着"三重困境:"旅游业自身的局限引起的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旅游开发中利益格局固化的困境以及旅游产品文化创新能力弱化的困境,进而会对整个地区经济发...  相似文献   
53.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西部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将保险和信贷相结合,根据西部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保障需求和农民的保费支付能力来提供保险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促进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4.
论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区域自治从最初的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政策演变到今天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实践和比较的过程。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5.
陕甘宁边区为解决抗战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民族等问题,先后设立了直辖市、民族自治区、垦区和盐业中心区等类型的特殊性地方政府。边区在行政区划方面进行的创新和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区划类型,也较好地解决了边区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建国后特殊性地方政府的设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6.
云南民族自治县主要县域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自治县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发展失衡容易引发地区性社会风险。文章以县域经济发展失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云南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界定了预警指标的警限,并对各预警指标进行了预警判断,发现各民族自治县绝大多数预警指标存在较严重的警情,找出了县域经济发展失衡的警源。根据对云南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失衡预警判断和警源分析,为使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以降低发展失衡效应。  相似文献   
57.
从赛典赤对云南的治策看蒙元的民族统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铁 《回族研究》2004,(2):35-39
赛典赤在云南的施政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古族统治者进入中原后统治思想及治策的变化。从赛典赤对云南的施治可以看出 ,蒙元的民族统治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十分复杂 ,既有“四等人制”下重点对汉族的压迫和防范 ,也有在信任边疆少数民族基础上形成的土官制度。就云南等南方边疆地区而言 ,蒙元民族统治政策的后一部分积极意义较为明显。因此 ,有必要对蒙元的民族统治政策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彭连清 《西北人口》2008,29(4):77-80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的农业部门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非农部门,同步实现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和产业转移,这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结果,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日益活跃,劳动力就业结构效应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呈加强趋势。消除限制区际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进一步增强我国区域问劳动力流动性,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应时之举。  相似文献   
59.
有关沙陀都督府、沙陀族共同体、沙陀族姓等问题 ,学术界向来说法颇多 ,这些说法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本文依据史料认为 :唐初西域地区并无沙陀都督府建制 ;构成沙陀族共同体的基础是“沙陀三部落” ,不能把早期的沙陀突厥与尔后的沙陀族视为一体 ;沙陀族除沙陀三部落外还包含有其他民族成分 ,学术界过去只将李、刘、石三姓视为沙陀族姓与史实不符。沙陀族姓是沙陀族共同体丰富内涵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0.
Right in Amsterdam’s picturesque Canal Zone, on and around Zeedijk, Chinese entrepreneurs have carved out a presence in what seems like the local Chinatown. The businessmen have been targeting Asian and non-Asian customers by offering products that – to an extent – can be associated with Asia, China in particular. Since the early 1990s,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 and their business organisations have campaigned for official acknowledgement of Zeedijk as an ethnic-only district and for governmental support of the enhancement of Chineseness. Following Hackworth and Rekers. [(2005). “Ethnic Packaging and Gentrification. The Case of Four Neighborhoods in Toronto.” Urban Affairs Review 41 (2): 211–236], we argue that this case challenges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ethnic commercial landscape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current orthodoxy, which would conceive the proliferation of such an ‘ethnic enclave’ as part of a larger process of assimilation, we have approached Amsterdam’s Chinatown first and foremost as a themed economic space: Chinese and other entrepreneurs compete for a share of the market and in doing also for the right to claim the identity of the area. What i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Zeedijk area, how did Chinese entrepreneur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try to boost Chinatown and negotiate public Chineseness, and how did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al actors respond to those attemp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