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4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韩非和马尔萨斯是中西方倡导人口过剩论的突出代表,他们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色.二者思想的异同,展示了不同民族所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口思想所产生的特定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2.
明杨慎认为连珠之体肇于韩非,连珠的特征是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连珠应是扬雄首创,但明显是受了《韩非子·储说》的影响。连珠的特征应是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所以,运用连珠这种语体可写出各种文体的作品来,连珠的本质既不是论述说理,也不是抒情,但人们可以用连珠来寄予哲理,也可以用连珠来抒情。  相似文献   
83.
评岳飞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族英雄岳飞,在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近二十年实战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德为先、以智取胜、治军以严、临战以勇、用人以信五个方面。其中尤以以智取胜、严以治军最为突出。他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和岳家军“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已成了治军的至理名言,对后世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84.
废名创作后期受慧能禅影响深远,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还“俗”的倾向。在意义取舍、艺术境界的营造以及艺术的表达上分别表现为非念亦非非念、非实亦非非实、非言亦非非言的超然态度。  相似文献   
85.
在政治学领域,中国的韩非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都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们对于特殊政治形式———君主专制的深刻认识和大力鼓吹,不仅在实践上对于他们分别所处的时代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理论上对于人类政治学说的发展,也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86.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人性论的完整内容包括了人性好利、恶害、好名三个方面。“因情而治”是韩非设计治国方略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主张“循天顺人”、“道法自然”;韩非治国方略的核心是利、威、名耦合的治道论,而非法、术、势;利治、威治、名治的有机整合是治国的根本方式。利、威、名耦合的治道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精髓,对当代政治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7.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逐渐褪敛了形式探索的锋芒,从虚构的修辞性现实到对存在境遇的深度探测,先锋作家在叙事转型中重新出发。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在偶然、荒诞与反讽的叙事情境里,刻绘了文明暮色中的知识人画像,以及飘扬在文化废墟上的欲望旗帜。格非对存在的考证不仅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危机提供了精神备忘录,而且点燃了文化灰烬里未熄犹生的薪火余温。  相似文献   
88.
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首次提出"矛盾"概念,并在《五蠢》篇中概括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他的"矛盾之说"其实质是,具有不相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它巧妙地表达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并尖锐地提出了自相矛盾问题。但他并未像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解释的那么科学和准确。它们的区别在于,韩非有时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比喻意义上使用"不相容之事,不两立"这一观点,而亚里士多德是将思维现象同客观事物分离开来,以纯粹的状态研究思维规律,韩非也就作不出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对矛盾律元语言层次的叙述。  相似文献   
89.
费孝通的和谐文化观主要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三个层次。只有达到了美美与共,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和谐文化。这一和谐文化观贯穿了费孝通个人的学术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自觉乃至关于人类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0.
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和日本著名学者中根千枝,早年师从英国人类学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斯基门下,学习社会人类学。回国后,都用在西方学到的现代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在各自的国家创建了辉煌业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人开始接触。本文介绍了他们之间近30年的学术交往和深厚友情,同时介绍了他们为两国年轻学者的成长、建立拓展两国学术交流合作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反映了两国老一辈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的道德风范和学术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