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25篇
人口学   316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77篇
综合类   500篇
社会学   414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农户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河南省农村住户问卷调查资料,运用二进制Probit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经营承包耕地数量、家庭户主性别和政治特征在统计上显著影响着农户家庭劳动力的进城务工行为;但是家庭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家庭劳动力进城务工却呈负方向影响,并且除中专文化水平以外,其他受教育水平对家庭劳动力进城打工概率的影响在统计上检验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2.
过去50年来,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发展机构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侧重在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农业新科技的研究、推广和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等。此举对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卡路里摄取量、改善营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因农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低,农产品增产,农民不见得增收,农村贫困问题在许多遵循这一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得到解决。本文提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减少农村劳动力为主要战略目标。只有这样,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才有可能增产增收。而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则又必须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发展早期按照比较优势,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才不会变为城市的无业贫民。只有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传统的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着眼点的农村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73.
文章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区域人口预测模型,利用PADIS软件对未来40年城镇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4年出现高峰,到2025年开始呈快速下降趋势.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城乡分化的差异性特征.未来城镇劳动力资源总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会经历先增后减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资源呈逐年下降.从结构观察,城乡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各时期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都高于农村.城镇劳动力老化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则经历不断老化再到相对合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4.
生态移民研究综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移民现象,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生态移民的现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由于生态移民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触动了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重大问题,今后的研究有必要侧重于移民社会的文化变迁及文化适应等人类学与社会学课题。  相似文献   
75.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舒载阳刻本卷二题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二是清乾隆时编篡的《传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云:“《封神演义》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近数十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坚持陆西星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这一说法,但仍缺少强有力的论据以证此说。本文一方面借鉴柳存仁的论证方法,通过《封神演义》与陆西星的著述进行文本的细读和互勘,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出于一人之手笔;另一方面从陆西星的丹道思想中分析并推理与《封神》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76.
基督教流动人口是基督教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基督教存在的前五个世纪,广泛的人口流动将基督教变成了全球化的信仰。广泛的人口流动在其它主要的世界宗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基督教来说,流动可能是这种信仰固有的因素。基督教超越罗马帝国成为全球性信仰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口流动。跨国界的领袖们、俘虏、难民和流浪者、商人是人口流动的四种主要类型。虽然,东部教会传教的成功是短暂的,但是东部教会在第一个千年形成的移民传教模式无疑为21世纪的基督教提供了典范。基督教在过去的两三个世纪里再次全球化,基督信仰作为新的中心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某些地区出现,表明"人口流动"在基督教全球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比以前更加明显。当代基督教的全球化与早期基督教的全球化在发展道路上有很大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基督教的全球化仍将主要依靠流动者的行动和决策。  相似文献   
77.
张媚玲  邹念琴 《民族学刊》2018,9(4):39-49, 108-111
关于泰-傣诸族群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了百余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东南沿海直至与云南、东南亚相连接区域,且国别区隔明显。对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诸族群的研究,尚未得见系统、整体性的成果面世。本文拟围绕涉及该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族源、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零散研究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以期从整体联动性的视野对泰-傣诸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研究空间做进一步深入拓展,同时,针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族源问题有待进一步廓清;以地缘政治及文明交汇区域为整体历史背景的长时段探究有待开启;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翻译和整理有待深化;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微观研究有待推进;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8.
This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hips among employees’ perception of CSR, three models of internal CSR communication and employee engagement. The findings, based on 516 valid survey responses from employees across different sectors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revealed that in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SR, both one-way and two-way symmetrical, predicted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CSR, with two-way asymmetrical communication being a negative predictor; perceptions of CSR predicted employee engagement; social and sustainable dimensions of CSR most strongly predicted social and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employee engagement; and both two-way symmetrical communication of CSR and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CSR strongly predicted employee eng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9.
Based on an online survey of a national random sample of the PRSA membership (n?=?650), this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to explore public relations employees’ own turnover intention and propose three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employers to keep top talent in PR industry: a family-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the positive, enriching impact of professional work upon practitioners’ life; and PR practitioners’ trust toward employer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0.
Migrants look for a better life. In what kind of country will they live happiest? Many migrants aspire to move to wealthy countries, but non-economic factors might be important as well in making a country livable for migrants. This issue is addressed here by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non-economic macro-conditions (good governance and a pleasant social climate) on immigrants' happiness in twenty European nations. We find that immigrants' happiness depends both on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macro-conditions. The social climat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a positive attitude in society towards migrants. Our findings imply that the choice of destination country matters for migrants’ happiness and that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migration motives and migration outcomes may constrain immigrants from maximizing subjective gains via mi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