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55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林语堂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直接受到《语丝》的影响,注重通过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进行思想启蒙。当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其话语策略和启蒙姿态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林氏刊物之遭遇批判与人们对启蒙与救亡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有关。林氏刊物在处理启蒙与救亡的关系时表现得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352.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林黛玉作为曹雪芹主要塑造的人物之一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着重从两个角度研究林黛玉身上所蕴含的凤凰意义。首先,从其高雅的栖居及姓氏方面分析她身上所蕴含的凤凰文化;其次,从宗教角度探究她虽死不灭的凤凰式的涅槃重生。本文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进一步剖析了林黛玉的形象,有助于读者对林黛玉这一形象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353.
北宋初文人吟咏华林书院诗,是对朝廷通过旌表华林书院恢复重建孝悌友爱的儒家伦理道德秩序意图的宣扬呼应。这些吟咏诗作,在宋代的家族、书院、政治和文学研究诸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南宋吟咏武夷精舍诗,是理学宗师朱熹和理学同道对武夷精舍的吟颂宣传。两宋书院诗都展示了书院的基本面貌和功能,也呈现出各自的时代性特征。关注点和吟咏者身份的不同,亦带来两宋书院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54.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诗作上内接我国根深蒂固的诗词传统,外应世界诗艺潮流的变化,融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艺于一炉,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双重色彩.  相似文献   
355.
“战国策派”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抗战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民族主义学术团体。他们用“文化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格局 ,惊呼“战国时代的重演” ,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国民劣根性 ,大力倡导尚力精神和英雄崇拜 ,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 ,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 ,并主张战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尽管其历史观有非理性倾向 ,但其文化重建思想和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具有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356.
以宋末诗人林景熙的诗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林景熙作为一个朝代遗民的特殊心态进行剖析。认为其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失落、悲愤与忧患、愧疚与苦闷,交织着爱国激情与忧患意识,表现出决不屈辱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反映了南宋遗民群体的普遍心理现实,更揭示出宋元之交这个特殊时代士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57.
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1895-1976)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不约而同地把现代哲学思考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而且都关注艺术和诗对西方技术世界的拯救作用,并希望藉此复归人类精神家园的栖息,反映出西方现代哲学的历史动向,孕育了中西哲学的潜对话.  相似文献   
358.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5,25(6):41-44
林黛玉表现出的深刻的死亡意识的核心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与确立。她的死亡意识表现在:对死亡的执著追问、对死亡的敏感体验、对死亡的清醒预期,从而奠定了她面对世界的基本姿态:孤傲、冷峻、高洁、深刻,完成了她作为一个反抗者的造型。  相似文献   
359.
变通是诗词翻译中的常用手段,当原诗(词)具有很大的抗译性,或者原诗(词)虽无较大抗译性,但经过变通处理后译文能取得比原文更好的表达效果时,均可采用变通手法.可从词语、句子、音韵、文化因素等各个层面探讨林语堂在其英译诗(词)中所采用的各种变通手法.  相似文献   
360.
文章论述了贺麟先生在中西文化会通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对贺麟的治学方法及其理论特色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