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55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401.
林语堂"西洋杂志文"的办刊理念,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自由派知识分子对自由批评空间的想象和建构,也预设了一个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但"西洋杂志文"的发展空间同时受到多重因素的拑制,并未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02.
林纾的文言短篇小说别具一格。它揭露了社会黑暗 ,描绘了美好爱情 ,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欣羡之情 ,在艺术上重视虚构和想象。在林纾的创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403.
甘肃省在由西北军控制让度为国民党中央控制过程中,马麟是一个关键人物.但前人对于马麟在此期间相关活动的记述不甚清晰且颇多抵牾.本文在发掘档案史料和报刊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对马麟出掌甘肃军事大权的名义和时间、马麟所辖部队的来源和甘肃暂编骑兵第一师交给马步青的时间等问题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404.
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探讨庞德和林纾翻译个案独特的特点,将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界定为庞德/林纾现象。从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入手,认为庞德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在此基础上对庞、林两人的翻译方法及其译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的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该正视翻译中的庞德/林纾现象,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探索两人翻译的秘诀。  相似文献   
405.
幽默性散文,是二十世纪台湾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散文处处可见林语堂幽默大师的影子。他从提倡幽默,到台湾散文的幽默,之间有着牵连不断地关系。林语堂的软幽默、硬幽默和智性幽默在台湾众多散文家中得到承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0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世冕募术中心法国陆续归来的留学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界的主流,他们以其独有的留法背景和深厚的西方艺术学养致力于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交流与调和,不仅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而且在促进中西美术交流方面也成绩斐然。林风眠是留法美术学生中的佼佼者,回国后致力于传播西方艺术,推动中国美术发展,调和中西方绘画并取得创造性成果,在中西方美术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07.
林语堂的一生经历了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书写方式、研究领域等诸多方面的转变。而终生不变的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和启蒙精神的坚持、一脉相承的科学精神和矢志不移的审美情怀、人文主义的固守和中国智慧的传播以及殷殷的爱国之心和拳拳的报国之情。“变”与“不变”的交错与互动,正是导致林语堂“一捆矛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08.
《京华烟云》讲述了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四十年间,北京城中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姚木兰是作家林语堂极为推崇的角色,有着传奇经历的木兰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中西文化的宠儿、虔诚的道家女儿、标准的贤妻良母,可谓新时代的完美女性。通过探寻木兰之美,可以感悟到林语堂先生的人生观,同时联系林语堂先生的个人经历,还能得出其成因。  相似文献   
409.
传记写作是林语堂“文化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跨语际的传记写作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不仅价值独特,而且触及了传记叙述主体的自我塑造,传记叙述中文化“差异性”的影响等诸多理论问题。通过对林氏传记作品的解读,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他颇具文化使命感的身份自许,而且还领略了其超越的叙述智慧。  相似文献   
410.
林纾的文体论是其古文论的重要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及同时代的文体研究,直接承继《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传统。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之初,既有着对中国古典文体论的撷精取宏,又不乏顺应时变的更新迹象。在对古文体的分类释名,各类文体的创作方法,以及文体的风格和修辞,他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和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