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In cultural studies of cemetery locus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of understanding the cemetery as a tool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o-cultural identity of living people. I adhere to th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cemetery has always produced, and continues to produce, a variety of identities. While during the pre-Modern period the cemetery was a necessary element of individual self-understanding as a member of a certain community, in the Modern era the cemetery produces more particularistic identities. Modernity generates some universal and abstract schem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by means of the repression of death from public consciousness, cemeteries lose their role as a focal poin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 draw attention to the radical utopian ideas of the Russian philosopher Nikolai Fedorov, who not only considered the cemetery as a locus of memory, but also proclaimed the tas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meteries into a base for universal work on resurrection of dead ancestor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brotherly relations in all mankind.  相似文献   
32.
丁玲的《在医院中》和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有着相同的情节架构,二者都可被解读为一个关于现代性的传播和接收的故事,但二者在大跃进时期不同的命运却透露出后革命阶段现代性与革命性的复杂纠葛。《静静的产院》里的荷妹形象说明过硬的阶级身份、无可辩驳的革命名义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是后革命语境中现代性话语得以传播的合法性前提。  相似文献   
33.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相似文献   
34.
两种审美主义变体及其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一川 《社会科学》2006,9(5):178-185
审美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进程不可或缺的一副颜面,其双重源头即日常式审美主义和思辨式审美主义。周作人和宗白华两人可以分别视为两种主义在中国的代表。中国审美主义带着中国语境的深深印记,实际上呈现为两种变体——精英审美主义和市民审美主义。这两种审美主义变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存在独特的互渗性关联,构成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5.
规范性德治的整齐划一决定了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德性的建立要以对道德绝对命令般的信仰和感情为前提,所以德治首先应该是道德信仰之治。现代道德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道德信仰之治不是整个社会道德信仰的一致性,而是个人道德生活的同质性,即道德价值信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6.
刘堃 《理论界》2014,(11):143-146
作为近世文学萌发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元杂剧作品中当然不乏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渲染,女性形象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但元杂剧中女性形象强烈的依附性人格无法使其承担太多重负,元杂剧作家们在她们身上和相关作品中努力试图的,只是在正统儒学式微的背景下,另辟蹊径,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近世性复杂特征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7.
社会上的每一次进步、变革,无不是从思想领域开始。中国的现代化,也应首先从思想领域进行。培养中国最大多数人口———农民思想的现代性就成为农村现代化乃至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农民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和效益意识。只有采取种种措施重视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劳动者的思想建设,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8.
基于对鲁中D庄的驻村调研,分析了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现代性变迁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计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传统的村庄社会关系、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文章着重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化生活、"分家不分舍"的代际关系、"简约不简单"的风土人情、"动帐不动田"的两田制活标本四个方面对D庄的现代性变迁与村庄结构的互动过程加以描摹和分析。这些现象,在发达地区或城镇化进程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市场化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策角度,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现代性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与协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成为一项共识。  相似文献   
39.
现代性文化方案是现代性获得启迪和拓展的精神气质,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是一个文化演进的过程。现代性文化方案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就在于将现代性价值理想以价值观的形式生成为人的内在性格和行为坐标。但是,现代性文化方案在现代境域中却呈颓废之势,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观呈现低迷与困厄之势。从价值观及其教育之维,对现代性文化方案重新勾勒与赋值并期待获得救赎性意义是本文研究之初衷。  相似文献   
40.
While other political programs have a relatively short history, the programatic logic of “security” is rather long-standing.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ecurity as a product” is a conception of modernity which came to its limits. The question arises, which kind of conception could he beyond those lim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