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5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篇 |
民族学 | 14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36篇 |
理论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283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2):5-15,1
齐鲁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乡,明清小说名著大都为山东人写或写山东事,而尤以与泰山文化关联最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绿野仙踪》等五大小说名著,其作者或为泰安人,或隐以泰山为背景,或明确写在泰安发生的故事等,多取自于泰山文化,可称之谓“泰山小说”.“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与泰山相得益彰,而泰山更需要“泰山小说”携程.“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重大课题,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以古文献为依据,辅以实地调查,进一步充实对形类马盂的马盂山峰(今宁城、平泉两县交界的大尖山峰)的认定证据;另对古籍中所载狭义、广义的马盂山作诠释。 相似文献
63.
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在明代就已形成弥勒菩萨道场,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名山。山中供有弥勒之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具足弥勒全部之净土,即兜率净土、人间净土以及道场净土,同时与唯识学(慈氏学)又有殊胜因缘。因而不仅形成提升道德、净化人心、走向解脱的一大庄严神圣的净土世界,而且为天下学人学佛修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真正的道场。 相似文献
64.
兰良永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0-104
康熙四十九年秋曹寅有"佩笔六番充侍从"句,体察其意,盖曹寅在侍卫及内务府郎官任时有第一番侍从,在康熙后四次南巡期间分别有第二、三、四、五番侍从,在康熙四十九年春巡游五台山时有第六番侍从。曹寅的前五番侍从,研究者已有论述,对他的第六番侍从,则全无印象或知之不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拟结合《清圣祖实录》的相关记载,对曹寅的第六番侍从作详细的考察,并与刘上生先生的"佩笔侍从"说商榷。 相似文献
65.
孙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126-130
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了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确立的社会背景、历史功绩、当代社会环境变化和时代责任,并探讨了推进"大别山道路"新征程的各种措施。同时,采用系统理论,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两个方面研究了"大别山道路"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6.
彭见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2):22-24
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取材于我所熟悉的家乡乡邮员的真实生活;小说和后来改编的同名电影的成功,是艺术追寻纯净和纯净的艺术始终不会被埋没的成功。 相似文献
67.
68.
张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108-110
南川金佛山拥有四项国家级"桂冠",是南川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探讨了金佛山旅游资源的概况、开发现状,并就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9.
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展示的"成终成始"特点,已经涵盖了人生最基本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充盈的缘于生命痛苦的悲哀、生命衰竭的无奈和渴望生命再生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位试图通过"泰山"对生命进行"触摸"的人。当汉唐时代的诗人们试图用诗歌形式承载个体对"生命"的沉重思索和浓烈情感时,"泰山"便成为最理想的媒介,汉唐诗歌中的"泰山情结"也便随之形成了。 相似文献
70.
今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中的部分家族堂号,与其他民族及居于东南地区的回族相比,存在历史上溯期短、极少悬挂于门厅等特点。在家族堂号发展式微的今天,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仍强调家族堂号,这与家族堂号在回族间承担着承载历史、标记家族、指导婚姻等重要文化与社会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