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6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69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167篇 |
社会学 | 22篇 |
统计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濮阳荣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5):18-22
从篇章象似性的视角出发,考察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阿Q正传》英译本中两类对称象似性——重复和排比的处理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品评不同处理方式的得失,指出翻译过程中应做到形式对等,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中具有表现意义的象似性,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鲁学界历来有所讳忌的生理角度对阿Q进行医学人类学分析 ,认为其性格上、精神上的病态有部分生理因素。并认为 ,对这一因素的揭示 ,非但不会贬低人物的美学意义 ,反之对我们加深理解阿Q的典型性特征及鲁迅创作心理的深广性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4.
翻转课堂将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过程置于课堂教学之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学评价体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借助QQ 群、APP 客户端以及课堂教学,对师范专业的“德育原理”课进行模式创新,实现了翻转课堂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前与课后相呼应,不仅适应了90后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5.
26.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民规模的日益增长,我国互联网的商务交易趋势日益走强,网络用户对网络虚拟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此推动我国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7.
杨剑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3):7-10,20
鲁迅笔下的阿Q使王任叔深受感染,在他小说中刻画的“光棍党”身上,可以见到阿Q的影子,成为其小说中的阿Q家族。窘困潦倒的处境、人的正当生活的要求、朦胧的革命愿望、麻木愚昧的心态、悲哀的遭遇结局,都使“光棍党”带有浓郁的阿Q色彩.王任叔采用与鲁迅相似的幽默与讽刺交融的手法,丰富了新文学的人物画廊,推进了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相似文献
28.
翻译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主张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脱离形式的束缚。由于文字产生的环境和读者的生存环境是翻译作品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同国度、语言之间通过翻译进行信息转换和传递时,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差异,包括对人的称谓、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在翻译中要想达到动态对等,就必须正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29.
安国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3):46-50
阿Q和祥子形象的塑造,是鲁迅和老舍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伟大贡献.虽然阿Q与祥子走过的人生轨迹截然相反,祥子是追求现实胜利而精神崩溃,阿Q是求精神胜利而肉体毁灭,但在这两个各具特征的人物身上,却包裹着相同的文化心理与国民精神.阿Q与祥子形象在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和相通性,折射出两位作家以改造国民灵魂,实现人的精神解放为旨归的伟大心灵. 相似文献
30.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