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38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395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便是血缘性的传承,所谓天地之道肇端于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指此。殷周以后,血缘成形为宗法制度,所蔚成之氏族、宗族、宗庙、祖庙、太庙等,都是以血缘性为基础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中一条重要的主轴。另一条重要的主轴,形成较晚,从孔子开始。孔子被后世称之为素王、宣尼公、文宣王、尼父、大成至圣、先师,不论为公、为王、为圣、为师,为殷汤后、为文化垂统之征,都是指其在文化的周道既衰中,将文化的精义在授徒中传递下来,因而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非血缘性文化垂传授受之传统。而师生的传递是一种非血缘性的传承,师生关系便成为中国文化中文化性、精神性的一种特殊性格与结构。没有这种师生的学习与传授,中国文化便不会绵绵不绝、源远与流长。祖先与子孙,是血缘性的;而文化传递,却是师生的、非血缘性的。  相似文献   
82.
商周时期的正坐姿势,实源于三代祖先祭祀仪式中的“尸祭”。尸祭之坐法称为“尸坐”,由尸坐演化而为“坐如尸”,显示出受祭之尸坐到“君子”之坐的空间变化,意为君子之坐应当效仿“尸坐”严肃、安定之姿势。在考古实物中,那些躬身扶膝的坐式人像可能都是坐而受祭的祖先神灵象征,而非大而化之的巫师像。到周代时,神灵受祭之正坐逐渐从神坛走下来,延伸而为贵族的生活仪式。正坐遂成为贵族社会圈子内的体面性正式坐姿,用于会客、宴饮仪式当中。“正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礼仪姿势,在虚坐、食坐、坐向、坐席、几杖之设等诸多方面都有极为严格的约束。  相似文献   
83.
借助女娲形象及相关事象的考察,从中国民间傩戏体系、民间"地母"崇拜、"人祖"信仰民俗三方面入手,研究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形象寄托。文献和田野互证表明,女娲作为生养人类的伟大祖母的至上地位,理当是中华神话殿堂里先于诸神又高于诸神的始祖神。  相似文献   
84.
SUMMARY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ethnic sensi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 We highlight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 approach was developed and current sociodemographic trends. The various rights movements of the sixties and seventies pointed to the need to refocus on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 The new demographic landscape, largely a function policies, reinforces the importance of concepts such as the ethnic re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our work.  相似文献   
85.
释奠是魏晋以来由皇帝、皇太子倡导推行的国家级学礼,以尊师崇圣为宗旨,倡导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崇儒学风。南朝的释奠丰富详备,且讲且奠,由帝王、太子在京师举行典礼;北朝的释奠前简后详,呈后来居上之势,逐渐发展为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推行的官学学礼。释奠成为普及面甚广的全国性学礼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南、北礼仪文化的迥异品质和整体差异。  相似文献   
86.
从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87.
西江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的圣殿,是西江人民一种原生态的祭祀文化现象。宗教是前工业社会的基础,祭祀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龙是水神,也由此是统摄自然力量的象征。文章阐释了“祭祀”的含义、“龙”文化及其意义;并结合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分析了西江龙母既是与龙文化相关的水神,也是一种大母神心理原型。龙母祖庙是西江人民原生态文化生命的载体。  相似文献   
88.
借助大同地区流传的蛙崇拜故事和自然景观蛤蟆山,研究了大同蛙崇拜产生的文化环境基础,揭示出大同蛙崇拜、女性生殖崇拜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大同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9.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立即引起了崇佛、排佛之争.鉴于崇佛派与排佛派的力量相当,钦明、敏达两位天皇采取了中立旁观的态度.随着崇佛派力量的增强.用明、推古天皇逐渐显示出推行佛教的积极态度.圣德太子通过政令将佛教指定为官方的正统意识形态;舒明、皇极天皇修建百济寺,标志着日本国家佛教的开始,佛教最终为日本宫廷所接受.  相似文献   
90.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和禁止的布朗族祭竜仪式在经过短暂的断裂之后迅速复兴,并逐步参与到国家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民间信仰面对社会变迁和国家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这种传统的复兴与再造实质上是国家权力、民间精英以及民众生活动力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