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82篇
社会学   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Trauma affecting youth and families takes a variety of forms, from random one-time events such as accidents and natural disasters to chronic and highly personal trauma from child abuse o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Though trauma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research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the prevailing theories and treatments have limitations due to a linear perspective focused on the trauma problems of the individual. This is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given the high dropout rates for trauma-focused treatments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that cannot be adequately conceptualised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To inform and improve family-based treatment of youth and family trauma,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formed by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systems theory. Social constructivism upholds that reality is constructed through communication as an adaptive process for survival, with multiple potential realities possible. Systems theory promotes a non-linear view of causality within a system, such that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system determine outcomes more than the inputs that go into the system. Together, the principles of these meta-theories contradict the orthodox focus on traumatic events causing trauma symptoms, and instead imply that family-based treatment should focus on helping families shift assumptions and dynamics that sustain the problem in the present. The joint application of a social constructivism–systems theory framework for trauma introduces several new principles to inform family-based treatment: (a) post-trauma realities; (b) mutual survival; (c) power–justice balance; and (d) adaptive reorganis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principles for youth and family trauma treatment will be discussed. Future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hould consider these principles in the ongoing effort to improve family therapy for youth and family trauma.  相似文献   
62.
为改变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落后的状态,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方面对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建议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建立"多媒体辅助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分级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3.
政治正义与契约论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理论与契约理论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均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理论在近几十年以来迎来了一场复兴,乃至成为当代政治哲学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之一。契约理论的这一复兴首先起源于罗尔斯的著作。他的开创性成果在于将契约理论与政治正义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并用一种政治建构主义的模式表达出来。罗尔斯认为,只有经过一种建构主义的契约理论的验证,某种正义观念才可能在理性多元的当代社会中树立起来,获得理性且合理的公民的广泛认同。正是因为这种理论安排,使得罗尔斯的理论与传统的正义理论或者契约理论相比,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64.
围绕如何学习和掌握操作系统原理与实现技术,作者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给出了适合一般高校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并讨论了它的几点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65.
尝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口译中译员的语言可接受性问题展开探讨。在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体系中,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它提出了交往范式的真理观。口译也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也可用来指导口译实践。  相似文献   
66.
作为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必修课,《英语国家概况》是传播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渠道。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现实的需求不断对该课程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索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等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探索如何借助网络多媒体的资源优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知识的有效构建和吸收以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7.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跨国并购越来越普遍。由于跨国并购引起的企业文化冲突使并购后企业文化融合逐渐成为决定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文化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人们的正确识别、良好沟通,采用适当的融合模式,从而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关于中国崛起的方式也成为众多西方学者热议的话题。无论是从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建构主义来解读,都说明了中国崛起是和平崛起,符合国际利益和国际体系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9.
发明创造是技术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技术研究者对于发明创造的研究从没有间断,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技术发明创造观。社会建构主义技术发明创造观有两个理论来源:早期的发明社会学和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从发明的结构、发明的社会经济形成和发明的主体特征三个角度分析发明思想的产生,揭示发明思想如何在社会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被建构并最终形成人工物。  相似文献   
70.
比克顿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交际,表达和分析人类自身意识。他的语言观有建构主义的色彩。本文通过对比克顿语言哲学观的分析,得到了关于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几点启示:1)高校英语口语教学要重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2)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指导的角色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3)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引入“浸入式”和“任务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4)强调课堂口语教学的教育意义,促进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启示可以引起高校英语口语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