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604篇
理论方法论   130篇
综合类   3001篇
社会学   125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Ubiquitous learning (U-learning), a potential shortcut for China to modernize its education, is treated in this discussion as a mentality and means for citizens in high-tech society to seek a lifelong education. Thus situat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ploration of “superb competences”—mater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thinking, and brain-related neuro knowledge—in college teachers outside their trained professional areas. It is believed that once the teachers are equipped with the mater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thinking, and brain-related neuro knowledge, real U-learning practice is ensured and its rationale will be developed. Mater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net thinking are evolved from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constitute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U-learning in terms of technical and educational cognitive framework. A good knowledge of brain related neuroscience, the third competence, guarantees the scientific rooting of every element in the designing of U-leaning tasks, whose success resides in a serious respect of cognitive nature and rules of the brain. The building of such superb competences, as is argu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relies on various supports, like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aids, from all level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country as well as each individual teacher’s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efforts.  相似文献   
5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简单复原,也不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的照搬,而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要求而做出的科学抉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绝对同一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又能尽快发现矛盾,尽快解决矛盾的动态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只强调公平,主张平均主义的社会,而是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社会,而是一个既稳定,又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和谐,但并不排斥竞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又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  相似文献   
53.
文章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通过对相关统计指标的筛选,初步研究建立了和谐社会区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能够从定量的角度反映我国各地区社会和谐程度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各地区党委、政府的努力方向,为社会公众观察社会和谐发展情况提供一个定量评判的视角。  相似文献   
54.
管理者的超前思维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及其环境的现实基础,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前瞻性预测的思维方式.超前思维一般具有未来指向性和创造性、或然性和不确定性、动态发展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管理者的超前思维对于推动管理实践顺应时代潮流、增强管理者的创新意识、促进管理决策科学化,从而提高管理绩效和完善管理艺术都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而管理者超前思维的培养和获得,应当建立于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和勇于改革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5.
讨论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并就如何加强中国学生英汉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差异意识,采取有效对策,克服英语作文中的汉语影响,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6.
吴怀祺 《河北学刊》2008,28(2):70-75
研究王夫之的史学思想,应当从历史思维进行分析。王夫之的历史思维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天人联系的整体思维;二是总结历史兴衰变动的通变思维;三是思考未来的"知几"思维。王夫之的历史思维把中国史学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其史学思想对于科学、理性思考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比兴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比和兴在作为修辞方法时两者有别,但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则比兴有许多共性,都具有用此意象代替彼意象的隐喻特征。用格式塔心理学和美学理论来看比兴思维,能为我们重新阐释古代诗歌经典理论的心理机制提供一个科学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8.
徐祖林 《云梦学刊》2000,21(2):20-23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法律制度严重滞后,改革呼声日趋高涨。但学界对改什么和如何改的问题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对现行医疗纠纷法律制度进行全面评析后,对消除该法内部固有矛盾、改革医疗鉴定体制、完善医疗诉讼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9.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0.
肉身化的思与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建军 《唐都学刊》2000,16(4):20-23
本文认为,长期受封建主义和理性主义压抑贬损的人类肉身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存在。它通过自己独特的肉身化思维,把整个世界人化。于是,世界具有了人的形体结构,情感愿望,生命追求。这个人化的世界实际是人肉身的诗意创造物。而整个的诗意创造活动本身,一方面展示了人的自然活力,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诗意驾驭力。这是人的肉身生命的诗意再生产,也是人作为万物灵长的资格证明,更是人诗意生存的基本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