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8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59篇
民族学   1025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372篇
理论方法论   124篇
综合类   2260篇
社会学   459篇
统计学   1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356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91.
 通过对民族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及少数民族电影等概念进行厘清与界定,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可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分别有其不同的文化想像、身份追寻、意识形态表征等文化价值取向。此外,还可以从文化多元化特质与电影文化民族异质性的全球化表达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方略,以期寻求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对策与路向。    
  相似文献   
192.
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稳定进步的内在要求 ,追求单一、片面的发展模式势必会引起社会的失控和剧烈震动。没有经济的发展 ,文化发展就会失去基础 ;没有文化的发展 ,经济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者不可分割 ,更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3.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对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电影辉煌的基础上,认为当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只有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借助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积极走市场化的道路,才能再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先后帮助10个民族创制了14种拼音文字。考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语言规划的实践,对新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规划和民族语文教育,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创制和推行新文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5.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6.
彝族古籍文献《苏巨黎咪》产生于唐朝初至中叶,记述了从上至君长到下至百姓的各种传统道德观念,蕴含着对秩序观念的建构,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主要内容可归结三个层面:强调君臣关系下的忠臣观念;以君主为主体的尚贤爱民的治理观;孝悌亲友、崇祖敬毕的和谐观及爱美向善的仁义观。该书是作者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学习以及有选择性地吸收和融合的产物,体现出作者出于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对稳定社会秩序的追求,把下层和上层、边缘和主流联系了起来,增强了族群凝聚力和认同感,维护了君长统治和社会稳定,推动了当时彝族社会的良性转型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7.
2011年1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开题会暨学术活动周在成都举行,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学术活动围绕多民族文学这一主题而展开,体现了对多民族文学文本的关注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这些观念与方法对当今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8.
在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知识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源泉,隐性知识转移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以互惠性偏好环境为情境因素,构建了交互记忆系统与隐性知识转移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互惠性组织文化环境下,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隐性知识转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互惠性偏好有利于交互记忆系统的维护和隐性知识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9.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产出导向法视域下,针对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存在的两大问题,总结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原则,提出“五四三”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以及“三感三度”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思路,以期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0.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