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农业化的畜牧生产——一个沙漠化牧业社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城曾经作为分界线,将畜牧业与农业分开,但是这条界线逐渐被打破,内蒙古逐步形成了农业与畜牧业混合的情况。在人民公社时期,牧民被要求开荒种粮,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垦水浇地种植饲料粮,他们停止了走场,实行了草场承包,牧区已经越来越像农区一样经营畜牧业。但是地下水仍然是公共资源,对它的管理和经营是保护与发展一对矛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2.
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拨付渠道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通过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资金拨付渠道的现状分析 ,揭示了目前资金拨付存在的问题。同时 ,该文结合国家财政国库管理体制的改革 ,提出了林业资金拨付新途径的设想和相应配套措施 ,以便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特别是对原本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荒漠草原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只有鼓励更多牧民参与退牧还草项目,才能促使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利用甘肃省张掖市平山湖乡全乡牧民的调查数据,首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牧民退牧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牧民受教育程度、家庭拥有的饲草地面积、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牧民对草原荒漠化的认知、牧民对退牧补贴政策的认知,对牧民退牧意愿呈现出正向影响,而家庭拥有的羊只数量对牧民退牧意愿呈现出负向影响,牧民年龄和外出务工率对牧民退牧意愿影响不显著。其中,文化程度、羊只数量、饲草地面积是深层原因;对退牧补贴政策的认知和对草原荒漠化的认知是间接原因;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4.
郭景福  药劲松 《民族学刊》2022,13(6):37-45, 142
草原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功能价值,草原牧区发展对我国的食物链与生态链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呼伦贝尔被誉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其草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草原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发展,产业融合、文化活化等。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探索其发展的多维路径,包括保护修复草原资源,努力塑造中国草原风光第一品牌、“最美草原”旅游目的地,以“游牧文化”摇篮、“蒙古长调”之乡和“巴尔虎”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拓展草原牧区文化体验游,以“草原旅游+”构建起由有形、有边的第一产业产出,向无形、无边的多业产出延伸的牧区全产业链,推动草原旅游成为第三产业龙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增长极,以及持续完善和提升草原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55.
After tracking the Chines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n the discur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northern nomadic group,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fficial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rassland Culture Research Project (caoyuanwenhua yanjiu xiangmu), an official project conducted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in response to the emergence of nomadic civilization studies as a distinct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aims to show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cepts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are utilized in order to correspond to the official discourse of nation state and ethnicity in China, and the process by which Mongolian culture is thereby transformed. Civilization as a larger body supposed to include cultures was/is entitled to Chinese nation (zhonghua minzu), and a culture (wenhua) of a certain ethnic minority could only be a par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Chinese academia today. ‘Grassland culture ’ is defined as a culture that is static, ahistorical, and therefore has to be reframed within the larger syste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oncept of ‘grassland culture’ seems to be based more on the particular territory, rather than on the types of culture that have created and are owned b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refore, it might be concluded that the project emphasized the geo-bod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ate in order to retain the culture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相似文献   
56.
雷平阳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代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是其重要主题之一。 诗人将生态环境的变迁置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通过对“森林”、“草原”、“河流”等系列意象的书写,表达了他对当代生态环 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于古老精深的生态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位时代歌者的责任意识和勇敢担当。  相似文献   
57.
东胡族是与匈奴、月氏大体处在同一历史时代的古族。从东胡与匈奴、燕国发生的各种交往及其对控制地区的管制等情况分析,东胡族已经建立了与匈奴对峙的政权。后来,东胡族虽然被匈奴击败,但其原属部众逃往鲜卑山及大鲜卑山者自称鲜卑,他们在匈奴政权衰落之后统控北方草原大部分地区。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鲜卑游牧政权出现在东汉末年,影响较大的是鲜卑檀石槐政权。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和草场沙化引起了举国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斥巨资治理,同时国内的游牧文化研究也出现了生态学上的转向。学界目前认识到:草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观念和制度)—草场—牲畜是草原生计不可分割且需要相互平衡的三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变动,都会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对草原生态的治理也应该贯彻整体论。今日内蒙古草原生态的变化只是问题的表征,它显示出草原生态的三要素构成的稳定框架或共存关系正在被打破。  相似文献   
59.
阿古拉泰是一位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中年作家。他的作品境界不俗,且有自己的美学追求。阿古拉泰的创作母题是草原,而绿色恰是这母题的基因。绿色之为精魂,从其作品的意象中自然而然地见出,体现其美学追求的象征性,内涵了生态命意中的生命意识、爱、自由与希冀等丰富内容。从而使其作品在艺术哲学的层面上得以提升,在特色鲜明的基础上又有普世性。  相似文献   
60.
刘成 《阴山学刊》2014,(4):62-71
新时期以来,草原诗歌空前发展,涌现一大批有才华的优秀诗人,把草原诗歌创作推向了辉煌的巅峰。对新时期草原诗歌的杰出代表阿尔泰、勒·敖斯尔等诗人及诗作进行透析评介,是评论界责无旁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