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9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95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18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838篇
理论方法论   211篇
综合类   3665篇
社会学   117篇
统计学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406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326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以松州历史上的贸易为考察对象 ,使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松州在商贸上曾经有过的兴盛及其商贸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2.
中华民族对待动物的古老原始神话思维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潜在影响,在与现代思维理念相交融、碰撞之后发生现代转型,并且这种转型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母题模式呈现在“动物叙事”文本表达中。原始动物神话的派生形态:动物自然神话与动物图腾神话的溯源研究,导引出动物原型母题中动物作为自然象征、动物作为人的本质性象征两大核心叙事维度,进而深入到对其神话原型母题模式与类型衍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3.
什么是历史以及历史认识是否可信,一直是史坛争论的焦点。《说文解字》、《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导论》都分别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而事实上,过去的一切皆为史;而历史认识也只是相对真理,历史实际的纷繁复杂性、史料的不完整性和待考究性以及历史认识的主体性,都决定了不能完全认识历史。但历史认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4.
政府信任类型是一定时代社会、经济的产物.基于信任关系的表现形态,建国以来已经经历了政府信任的依赖型、松散型和互动型三种类型的嬗变.三种类型在表现形态、结构功能和实际效应上都有明显的差异.笔者通过分析比较,重点探讨了互动型政府信任的时代合理性及其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从观念、机制、主体、关系、危机应对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信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5.
毛泽东领导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延安整风运动,由此开创了我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先河。他开创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教育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方法、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教育目的是对我党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历史性贡献,为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6.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契机,以“批判”和“反思”为名,把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视为一系列“左”倾错误的叠加及延续,并影响和吸引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在思想上认同虚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些结论,甚至对之产生共鸣。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已经遭到过批驳,但近年来重新抬头,其实质是对共产党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挑战。所以,必须对这种思潮的本质加以揭露和批判,而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切实地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从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人民英模人物的现象入手,描述歪曲人民英模人物的种种表现,概括了歪曲人民英模人物表现的主要特点。从学术立场出发,直指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历史事实的要害,利用可信的历史资料和新的调查结论,对有代表性人民英模的历史事实做了还原和强调,提出历史科学的客观性和历史研究工作者应持的求真态度,强调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科学地评价人民英模人物。  相似文献   
98.
梁振华的长篇历史小说《新青年》展现了作家浓厚的反思意识和对历史小说真实性书写的探索,作家用充满生活逻辑和现实指向的方式来叙说中国近现代史,为人们重新认识1907至1927年间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平台。  相似文献   
99.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相似文献   
100.
GIS技术在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引入,为21世纪历史地理学沉淀积累和蓄势待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路径。随着GIS技术的普遍运用,尤其是在历史自然地理领域的使用,遂成为该研究方向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GIS技术在人文地理研究领域中的运用情况则略显滞后,其实质在于受人类因素影响下历史文献数据化的标准问题。此外,GIS技术自身定位不再局限于一种研究手段,而是呈现出向新方法和理论高度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