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519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6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性与自由情感——兼论奥斯卡影像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情感:自由情感和必然情感。所谓自由情感指的是刺激源和这种情感对象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美的本质就在于自由情感。奥斯卡艺术堪称电影艺术中的经典。奥斯卡奖近百年的评奖历史证明人性是社会大众和奥斯卡奖评委共同的最好的审美趣味激发源。其中爱情、亲情、友情是奥斯卡影像中最浓墨重彩的人性主题,是自由情感的主要源泉,也是奥斯卡影像美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22.
Previous research on Tibetan women’s identity and statu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women in the family, production,labor,work and religious affairs within Tibetan society. Ho...  相似文献   
23.
24.
九叶派诗歌陌生化的多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一种对日常语言加工、变形、扭曲的艺术手法。九叶诗派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段,重新构造了对对象的感觉,扩大了读者认知诗歌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觉。文章从诗歌的话语、形象和意蕴三个维度研究九叶派诗歌内含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25.
诗人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虔诚与顶礼膜拜,徐志摩在自然中显得逍遥而拘谨,体现出一种乐观式的悲观情思,而雪莱在自然中显得沉静而放达,渗透着一种悲观式的乐观情怀。他们通过诗歌在一种独特的体验下建立属于他们各自的自然意象群落,并且都带上了强烈的主体意识色彩,其艺术表现方式由此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6.
狄更斯在其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和最后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塑造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犹太人物形象——恶棍费金和绅士瑞亚先生。费金的肮脏丑陋、讨好巴结、吝啬贪婪以及残忍恶毒,与瑞亚的温和优雅、自尊坚定、追求平和以及同情友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背后所反映的,一方面是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盲目偏见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反犹主义文学传统,以及丑化犹太人的典型模式;另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狄更斯刻意进行的犹太人形象颠覆,狄更斯为自己、也为整个犹太民族进行了正名。  相似文献   
27.
While scholarly analysis of child protection and the media has grown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1990s (Aldridge, 1994; Franklin and Parton, 1991; Kitzinger and Skidmore, 1995), studies have ignored a crucial dimension which forms the focus for discussion here. We wish to suggest that media reporting of children and child abuse may itself constitute an abusive activity. Media presentation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since press coverage of the Bulger case in 1993, have assumed a distinctive and sinister guise which, we argue, fundamentally revises the previously held perception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We suggest that t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childhood is damaging to children an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such media presentations on the public mood and policy climate, harms their interests. The discussion is in three parts. First, newspaper reporting of the Bulger case is analysed to reveal how coverage challenged the idea of childhood as a period of innocence and replaced it with a perception of childhood as essentially ‘evil’. Seco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Jake, the central figure in Alan Bleasdale's recent television dramaJake's Progress, is analysed to serve as an illustrative exemplar of this new construction of childhood. Finally, we consider the possible messages conveyed by such presentations to perpetrators and victims of abuse.  相似文献   
28.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图像文化史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进入中国,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文化生产与传播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同时,西方图像学研究为各类文学、美术、电影等作品的解读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持,研究者把图像学理论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展开了艺术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实践。"十七年"时期的图像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美学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进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的必要。通过对现有的"十七年"时期图像文化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可以展现中国图像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西方图像学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29.
具象直观文化心理主要表现在汉民族习惯于凭直观去感知外在事物的表象。具象直观文化心理是多种汉语修辞格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使其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特质。受此种文化心理影响的意象化修辞格主要有比喻、比拟、通感、借代、拈连、列锦等。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