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从余华小说的叙述循环结构切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物命运模式--人物是不可解脱的循环怪圈中的一环;在此基础上,探讨此模式后所隐藏的作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等深层语义,并研究小说本形式是如何将前两完美地传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272.
Women continue to earn less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globally. Scholars and feminist activists have suggested a partial explanation for this gender gap in earnings could be women's limited access to power structures at the workplace. Using the linked employer–employee data of the Workplace Employment Relations Study 2004–2011, this article asks what happens to the gender gap in earnings among non‐managerial employees when the share of women in management at the workplace increases. The findings, based on workplace‐fixed time‐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s, suggest that workplace‐level increases in the share of women in management ar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s of the non‐managerial gender gap in earnings. This effect appears to be largely unrelated to changes in equality and diversity policies, family‐friendly arrangements and support for carers at the workplace.  相似文献   
273.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多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早期悲剧作品,反映了物质主义和清教主义异化下人物的悲剧命运。根据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冲突双方是两种对立的伦理力量,只有通过一方退让或双方同归于尽才能达成和解。基于黑格尔悲剧理论,通过分析剧本《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悲剧冲突,,探讨了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74.
发表于1847年的《简·爱》以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的新知识女性形象而备受女性主义者的青睐。但是,对于作品中梅森·伯莎的死,以及小说完美结局的“败笔论”,历来众说纷纭。从自由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这些争议进行了探究,揭示了《简·爱》女性主义爱情观的合理内核及彻底性,同时也分析了自由女性主义的伤痕——女性解放力量、解放道路、女性命运归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75.
通过对白先勇的《孽子》和余华的《活着》这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认为前者是先天的生理属性影响着主人翁,使其被主流的父权社会所排斥,后者是时代背景中无力扭转的命运悲剧在作祟。二者相较,蕴含其中的是浓重的命运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76.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之作,《阅微草堂笔记》劝惩的方式可分为宿命论和因果观。宿命论是唯心的,而因果观则含有唯物的成分在内。  相似文献   
277.
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社会变革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复杂多变,随着社会新思潮的传播,有识之士的思想趋向多元化,有主张君主立宪过渡之路,也有民主共和革命之途,还有区别前两种的平和改革之径,即清末民初志士唐璆提出为国造命的思想。笔者以唐璆早中期的人生轨迹为研究重点,观察辛亥革命前后其造命思想的缘起与初步实践,探讨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思想多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278.
在王安忆所有的作品中,总是或隐或现地活动着一个孤儿形象。孤儿是王安忆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意象。这些孤儿形象具有多重审美含义,它们主要包括:孤儿反映了王安忆的命运观;孤儿反映了王安忆对文化冲突的认识,尤其是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文化境遇的认识;孤儿是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  相似文献   
279.
传统文化习俗有其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生活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苗族女性,继承了苗族传统文化的美德,但同时也受到了传统陋习、封建宗法制思想、神巫文化等传统文化习俗的束缚,无力走出经典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80.
长篇小说《物质生活》与《沧浪之水》同时发表于2001年第1期的《收获》和《当代》。前者侧重于市场经济对诗人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后者直面当下官场宦海中知识分子的尴尬境遇。两位主人公都忍受不了生存中的苦痛和挣扎,为了某一种美好情感,放弃精神信仰而在世俗生活中大获成功,但极其相似的是,精神自戕后他们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虚无,不堪忍受的心灵折磨,生不如死。那么,到底做怎样的命运选择呢?拿什么来拯救这些人的灵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