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5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634篇
社会学   11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清末民初的妓女仿效女学生装束,往往能取得惊艳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她们对女学生身份有强烈的认同和渴望,怀着兴学和入学的冲动。作为群体的青楼女子,曾有过兴办改俗半日学堂和青楼进化团的尝试,但这些努力都受到阻碍。青楼进化团虽办学成功,但维持不久也只得关闭。而此期小说对妓女兴学的书写,或将其视为女界荒诞的表现,或认为是妓女改良的象征。青楼女子对女学的向往,以金小宝最为执著,在民初诸多笔记、小说中,她曾以不同的化名进入几所学校,数遭拒斥,最终伴随夫婿出洋方得圆求学梦。金小宝脱茧化蝶的求学过程,是难以复制的个人传奇,大多数妓女仍被阻隔在女学堂之外。在彼时强大的民族国家话语感召下,妓女对社会事务多有贡献,却时时须面对女学界的逼视和众人的鄙薄。风尘女子向学的渴望被压抑,她们的爱国热情并不能争取到受教育权,也不能引向自身地位的提高和命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2.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技工学校走过了60年历程。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结构化调整把技工学校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并基于对全国技工学校规模的发展变化和引起其变化的政策等两个因素,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分析,总结了建国60年以来我国技工学校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变化规律,以国民经济建设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为基础,并随着教育大众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53.
从文化学视角,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四位一体”建设构想。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职业文化为核心、以道德文化为根本、以网络文化为主阵地来丰富充实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4.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中国教会大学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首先倡导了中西合璧式建筑新式样,拉开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序幕。在此之后,由于国内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这种建筑新式样又被视为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建筑风格。中国教会大学的建筑形态构成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是中西文化双向流动的特殊案例和有形史料。  相似文献   
155.
Many programs that place low-income students of color in high-achieving college preparatory high schools seek to nurture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 across class lines that provide leverage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ahead.” Bonding social capital, which focuses more on emotional support and “getting by,” is frequently characterized as less useful for social mobility. Drawing up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lumni from one such program, we challenge the notion of bridging and bonding social capital as discrete, countervailing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and demonstrate how the two may complement each other. Specifically, we find that bonding social capital served as a critical resource that students drew upon as they navigated their elite high schools in the face of racism and classism. In doing so, this bonding social capital ultimately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by encouraging student persistence at these institutions. Our findings support critiques of traditional accounts of social capital that devalue the capital possessed by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and fuel deficit ideologies. Furthermore, they highlight the personal costs that youth may face in the pursuit of bridging capital, complicating the narrative of social mobility as an unmitigated good.  相似文献   
156.
马莉 《回族研究》2011,(1):137-141
美国全日制伊斯兰学校是美国穆斯林团体或宗教组织自主创办和管理的学校,目的旨在培养子女继承伊斯兰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本文运用文本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这些学校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这些问题主要是办学宗旨或教学内容调整的问题、师资招募及其水平提高的问题、教材编写的问题、资金不...  相似文献   
157.
现存汉赋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显示,汉赋实以儒家思想为主.其政治思想主张以史为鉴,王道天下;其教化思想主张以礼法治国;其圣贤王道思想主张以圣贤为榜样,将历史圣贤化.以儒家为统治思想全面影响了汉赋的创作,而汉赋的创作又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在儒家思想为主的态势下,道家、百家思想依然存在.老子为代表的玄学经扬雄发扬,出现新气象,而谶纬之学时有表现.  相似文献   
158.
由高校贷款建设引起的会计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贷款条件下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应进行合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高校资产规模、办学实力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59.
This study focuses on differences in sense of belonging betwee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LGB) and heterosexual students. Data from 1,745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with an online survey.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has an impact on sense of belonging for girls, but not for boys.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LGB friendliness of the school appeared to b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sense of belonging for all the respondents, irrespective of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160.
牟宗三先生是港台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中国哲学的独特贡献就在于对宋明儒学作出有别于前人之疏解,并一反传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区分,把宋明儒学判为三系。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现代新儒学是接着宋明儒学讲的,理应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担负起中华文化现代化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