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48篇
人口学   67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247篇
综合类   424篇
社会学   78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sexual health problems experienced by homeless youth bring into question their use of available sexual health services. Using a qualitative typo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sexual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profiles for homeless youth, and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homeless experience on the utilization of sexual health services. Individual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33 homeless youth (17 men, 16 women) between 18 and 25?years of age. Typological analysis identified four profiles: (1) a targeted use of sexual health services to determine one’s serological status following a relational change during the homeless experience; (2) a limited use of sexual health services to manage sexual emergencies that arise during the homeless experience; (3) a regular use of sexual health services to avoid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homeless experience; (4) a frequent use of sexual health services to obtain support when engaging in prostitution during the homeless experience.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precarious and unstable conditions within the homeless experience incite youth to utilize sexual health services in different ways. These findings point to the importance of rethinking sexual health services to better adapt them to the different utilization profiles of homeless youth.  相似文献   
52.
Refugee children and families are a vulnerable demographic with the propensity to disrupt entrenched disparaging perceptions about immigrants. This project investigates how institutionalised moral disengagement practices [Bandura, Albert. 2002. “Selective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1: 101–119] at family detention centres facilitate the apprehension and confinement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seeking asylum. Interviews with former volunteers and an analysis of news reports describing conditions at these centres reveal that moral disengagemen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rationalising detention, while also enabling restrictive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mass deportations. This occurs through the criminalisation of immigrants, suppressing details about residential conditions, and a quota capacity model. Findings are contextualised with regard to recent immigration legislations.  相似文献   
53.
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党引导青年成才和发挥青年才能的思想实践,也不断发展演变。国民革命时期,党的青年成才观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青年成才观逐步成熟,并得到有效运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青年成才观开始转型。"文化大革命"和徘徊时期,党的青年成才观被扭曲。改革开放后,党的青年成才观得以回归和进一步升华。实践证明,当党的青年成才观正确时,青年就进步,党的事业就发展;当党的青年成才观偏差时,青年就走上曲折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4.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55.
“三江源”生态难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江源”生态难民是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问题。本文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综合分析了生态难民形成的原因。认为只有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妥善安置源区生态贫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源区经济;科学管理,有计划地节制外来流动人员;发展教育,构建与源区生态相适宜的生态文化,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6.
赵茜 《西北人口》2009,30(3):110-115,12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执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兵团的发展和强大直接关系着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强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冲击,引起青年大量外流,使青年就业问题日益突显。我们知道青年劳动者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扣地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青年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兵团来说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青年的价值观与就业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7.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信息全球化。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信息全球化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有利于青年全球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青年多元开放文化精神的形成;有利于青年主体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使青年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相对化。  相似文献   
58.
青年是文化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生机勃勃的力量.加强先进青年文化建设,对于引领青年文化创造、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如何加强医院青年文化建设,引导青年成才,促进青年在医疗事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医院发展面临的一项新课题。针对医院青年文化建设存在的引导方式陈旧、活动组织困难、活动同质化等问题,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加强激励,贴近实际,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活跃青年文化生活;加强引领与品牌管理,构建特色品牌文化体系;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倡导职业文明。  相似文献   
60.
论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青年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历来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工作,对青年寄予厚望,对青年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作过系列的精辟论述。江泽民在新形势下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青年教育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青年教育思想,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