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8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5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589篇
理论方法论   132篇
综合类   3071篇
社会学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由于政治环境、文艺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文学创作大多趋于模式化、程式化。时代环境无法改变,革命文学作家们也就无法完全摆脱主流意识的影响,但是广西当代少数民族革命文学作家苗延秀、包玉堂将自身的生命意识融入革命文学创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呈现出有别于主流话语的独特抒写空间。他们在原生态的浪漫抒写、女性个体表现、民族民间化等方面对革命文学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72.
莫梨 《创新》2011,5(2):96-100,128
太平天国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女性政治制度,动员和吸引大批妇女参与政治斗争,涌现了一大批政治角色明朗的女性。这些女性在太平天国男女平等口号感召下政治意识开始觉醒,但在男权政治体系中,她们参与公共领域的政治意识被动而又朦胧。为此,太平天国女性的政治意识就具有了革命性与被动性相互交织的特征。  相似文献   
73.
现代民族素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民族素质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智能素质在民族素质结构中的作用、体能素质与智能素质的关系、智能素质和传统文化及民族历史积淀对民族心理、意识素质的影响等方面,对民族素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4.
部分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抽样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9所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和现存状况,掌握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发展变化趋势,探讨民族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75.
分析西部农民的法律意识结构,对西部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基础意义。文章通过对西宁y村的典型实证分析,认为西部农民法律信仰的生成理应根植于法律的生活化积淀,因此要逐渐改变农民是法治社会的边缘人的传统,将他们推至法律生活的前台,以培养法治实现所必须的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76.
作为回族民间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爱情叙事诗,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长期的传播中赢得了回族及周边各族人民的喜爱。同时,它又以粗犷、直率、沉郁的语言抒发了一种悲壮的感情,令人回味无穷。文章欲以在西北农村广泛传唱的“花儿”体叙事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为例,试图利用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理论来尝试性的分析回族爱情叙事诗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77.
桂林龙脊梯田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乡愁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承载着景区的历史记忆,是延续和传承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文化的重要表征。留住乡愁文化对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重塑乡愁记忆和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作为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旅游感知的内部视野,与作为外部视角的政府、游客和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建构策略,在深描各行动者如何"留住"与"重塑"乡愁的基础上,提出活化社会记忆、激发集体记忆、凝聚情感记忆和赋能媒介记忆的乡愁旅游发展路径,旨在强化乡愁旅游主体地位、增强乡愁文化认同、搭建乡愁情感纽带和创新乡愁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78.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79.
自古以来,藏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独特的方式保护着大自然,进而产生了独特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心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通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可窥探古代藏族先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大自然的朦胧认识、崇拜到竭力保护这一过程,本文阐述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均衡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与朴素观念。  相似文献   
80.
价值自觉是价值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价值自信是价值自觉的结果和归宿,只有高度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充分的价值自信.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必将铸就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认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的必然选择和本质体现,必将激发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无穷创造力和战斗力,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