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丁文 《云梦学刊》2007,28(3):32-36
吴福辉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术小品,显示出他对研究对象新旧驳杂特质的把握能力与体察同情;其在海派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沉潜与拓展历程,展示出一位学人如何“寻找自我”的经历,吴福辉的个案为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学者这一特定时代中特定一群的独特价值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2.
一 提到海派文化,必然会提及海上画派、海派京剧、海派电影和海派文学等,它们建构了海派文化的独特内涵,奠定了海派文化的传统.著名学者陈旭麓曾经指出京派是传统文化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文化的标新,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这是切中肯綮的.  相似文献   
3.
建筑表现着城市文化。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反过来影响着人本身。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形成上海近代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形态的环境要素。这就是近代上海建筑的深层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海派文化”学术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其所蕴涵的时髦(或曰“现代”)、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致力于发展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文化底蕴是不行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宗旨,正在于对“海派文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以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服务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我国早期海派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她出身在上海,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在她的人物描写中,也加入了很多海派元素,完整保留并体现了上海人的风貌和特点.而在上海民俗的描写中,她独树一帜的风格细腻地刻画了包括方言、衣饰、建筑等多重元素,鲜明地表现出了当时一个鲜活又完整的上海.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海派京剧新剧目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48-152
19世纪后半叶京剧进入上海以后,由于上海的经济、文化正处在由传统、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关键时期,受此影响,京剧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创新,采用新的剧目、新的表演手法以及新的舞台形式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海派京剧"。海派京剧新剧目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剧目包含新思想,在当时产生深刻影响,对现代都市文化建设贡献不小。  相似文献   
8.
从西方浪漫派开始,肺结核病被想象成一种爱情病。肺结核病人往往被描写成浪漫、温情、执着、优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浪漫的肺结核疾病意象,多表现在女性人物身上,而男性患者则被描绘成暴躁、肮脏和可怜的。关于女病人海派作家延续了林黛玉病态美的传统审美旨趣。同时,病人形象是男性知识者无法改变生存处境,无力抢夺心爱的女性的一种阉割焦虑的心理体现。张爱玲塑造了一个异质的女肺结核病人的形象。川常不仅仅是作家弃儿情结的反映,它反映了新女性在独立之后无所依托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张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25-129
"真实"是30年代文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海派文学最常调用的资源和创作的合法性基础.不应该只囿于从审美角度去看待真实性的问题,而应通过探讨海派的真实观是如何被建构的,分析其弗洛伊德学说、"生物人"的预设、个人主义等思想根基,这样即可发现海派文学的"真实"观非但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真实"格格不入,而且也偏离了"五四"文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现实问题上,来自文学艺术的思考,向来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从“文学上海”角度反思并重建上海与文学的关系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文学上海”的本质在于“以时间来思考”;时间以及在时间基础而产生的记忆问题,是“文学上海”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百年海派文学中被不断书写,其中尤以张爱玲、白先勇以及王安忆为代表。三者笔下呈现的“文学上海”异中有同,均以上海这座以时问构形的城市为依托,在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描画出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在历史时间及文化记忆中的诸种面相。这些面相提醒我们,海派文学与上海时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学上海”有着时间及记忆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我们应该保持更加多元的取向,对那种以牺牲记忆来谋求发展、以单一的现代时间来规约上海发展的做法保持一定的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