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138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理.它超乎一切有限生命之有,是证悟所了,非言思可及,故不可传;它又不离一切有限生命而发挥作用,作为其本心而潜在于每个个体生命的身心中,故可觉悟证受.  相似文献   
22.
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必须跳出职业教育视域局限,站在“三教”协同创新的高度,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奠基,建构中高职教育层级关联的课程体系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固本,建立梯级贯通的中高本研升学机制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通络,创设与继续教育一体的基层技能实践中心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强基,改革国家高技能形成体制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护航。  相似文献   
23.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4.
《西游记》从君臣如手足的角度,描写了文人心中理想化的政教关系;对君王以个人信仰主导国家宗教政策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尖锐的批判。认为限制皇权和宗教自律是构成和谐政教关系的关键。吴承恩在小说中提出的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的建议,是明清时期文人对于政教关系问题的共识,也是经过历史经验证明的封建社会时期最完善的政教关系形态,对当今社会建立和谐的政教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5.
魏新红 《职业》2022,(2):35-37
"三教"(教材、教法、教师)改革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核心内容."三教"改革中各个要素的匹配程度,对建设高水平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笔者所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采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开设示范公开课等措施,建设高水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6.
唐代景教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跟它过分依附于"三教"之外,它在传教方式上过分依附于皇室,致使它过多地秉承了儒家的实用理性.此外,从当代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其对<圣经>的翻译进行研究,也可以看出它在传教过程中的偏差.通过对景教的传教方式和传译方式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异质文化在本土文化中的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27.
丹道在韩国传承广泛,理学家权克中的<周易参同契注解>在吸收继承全真道南宗丹道易学思想与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具有韩国特点的丹道易学,认为易卦和参同、丹法自然契合,仙学的学理基础在于丹道易学,圣学、佛学本于气,和丹道一致,三教皆出大易.权氏的丹道易学在承继中国丹道易学和韩国理学的基础上,又出新见,解释方法独到,是对韩国...  相似文献   
28.
晚明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达到极盛,并延及清初。方以智于明亡后拒不仕清,逃禅遁世,研习佛禅,传法几二十年。他也接受了三教合一之说,但是,他并非简单地认同此种社会思潮,而是对三教之优缺点皆有明确认知,对各家缺陷予以批评,并提出了补偏救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会通儒释道三教。探讨方氏佛学思想及其会通三教之说,对研究明末清初之社会思潮颇具意义,于了解哲学史、思想史亦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及方向。本文从儒佛道三教关系入手,探讨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0.
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表现在佛教发展的规模和译经、著述及思想学说等许多方面,而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立则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与鼎盛,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与帝王的宗教文化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适应统一的社会在文化上的需要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