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82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121篇 |
社会学 | 25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伯掸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认为,易经提出的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的忧患意识,锻炼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意识和生活智慧。易经中的忧患意识,经过《易传》的阐发,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治生活中,提出了物极则反、居安思危的治国原则,并且基于居安思危和拨乱反正的忧患意识,提出改制的要求。这种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一。在道德生活、人生观中,提出了在危险和困境中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坚守自己的理念和做人准则的“唯义所适”的义命观。这是中华学人安身立命的依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2.
堂堂正正做人 如何做人,古人有一段话讲得很好:"敬天地,忠社稷,孝父母,和夫妇,友兄弟,信朋友,睦乡邻,施穷人,救危困".《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43.
作者通过具体分析“■”、“咸”、“恒”、“渐”、“归妹”、“家人”、“睽”、“革”诸卦,从男女婚前之交往,婚后相处之道,特殊问题之处理,以及婚姻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等层面,探讨了《周易》之婚姻观。认为《周易》中所彰显的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从总体上说,是以男女两情相悦为基础的,夫妻之间无所谓平不平等,只有职分之不同而已。其终极目的在于传宗接代,完成生生之德,而其展开过程较好地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4.
45.
唯物辩证法与《易经》思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概念思维,而后者是象思维。但《易经》象思维并没有截然不同于唯物辩证法,而是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华。当然,《易经》象思维也有诸多异于唯物辩证法的独特表征,正是这些独特性为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可以吸收《易经》象思维的合理成分,以此来充实、完善和创新自己。 相似文献
46.
于春海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7,24(3):100-101
《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讲天理人道的;有人说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讲天文地理、鸟兽鱼虫、历史逻辑、国家政治、伦理道德等等的;也有人贬低它,说它是算卦的书,专门宣扬封建迷信的.公说婆说,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47.
葛炎宏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2,(7)
心本管理被誉为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其深刻的内涵既展示了其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现代性,又体现了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之中的传统性。而本文正是从中华文明的源头《易经》中去探讨《同人》卦里所蕴合的心本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4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3)
《易经》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革故鼎新思想是它的重要思想。面对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该如何学习?传承?本文通过对革卦和鼎卦的介绍,分析革故鼎新思想,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我原本搞科学技术以及科技管理工作。退休后休憩在家,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了《易经》,于是又引起学习《易经》的念头。在学习中感悟很深,并把我的点滴体会心得记载下来,辗转数年整理成册,想不到竟干2008年由北京线装书局给予出版发行,书名《易经易读》。该书问世后,颇受读者欢迎。为了进一步宣扬《易经》的博大精深,结合实际,特别是针对老年同志的趣味,我对《易经》书中的部分卦传、灸辞进一步学习,深入认识,在《易经易读》原著的基础上重新编撰,同时选择相应的故事加以说明,力求简明易懂,具有趣味性,能够让老年同志接受,而且乐于参阅,如能起到抛砖引玉、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作用,那是我的最大心愿。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