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93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10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3篇
理论方法论   71篇
综合类   1032篇
社会学   201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张越 《学术研究》2008,(2):111-115
顾颉刚将古史讨论的文章和信函汇集成册出版,并命名其书为<古吏辨>."辨"与"辩"在当时通用为"辨",<古史辨>之"辨"的意图在于辨别古史真伪,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辩论文集,其实际涵义即为"辨"."古史辨派"自身的"学派"特征并不十分明显,顾颉刚也从来没有将怀疑作为他疑古学说和疑古辨伪研究的终极目标.设若仅以"怀疑"为特征看待"古史辨派"学人.则这样的"古史辨派"者几乎找不出来."古史辨派"作为一个学术思潮确然存在.但是"古史辨派"在现代学术史上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现象.如果以通常意义上的"学派"概念冠之,可能并不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102.
对《花东》480卜辞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08,29(3):24-32
《花东》480版上,共有六条卜辞,涉及到的人物有祖甲、祖乙和妣庚;王、(武)丁、妇好;大子、子灵等。祭祀的种类有 、彡。瑞玉的种类有吉(圭)、珥。祭祀以外的事类有“在断,来狞自 ”、“在 ,来自 ”及嘉( )字不同于王卜辞中的“娩嘉”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3.
曾丽容 《中国藏学》2016,(3):164-170
苯教研究是现代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古藏文文献中出现的"■"(苯)一词成为苯教学者论证苯教渊源及其早期历史的基本证据之一。但是古藏文中"苯"与苯教典籍中"苯"的含义却相去甚远,与现代藏语中的"苯"也不是一回事。与之相类似,"■"(辛)也是藏文典籍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词汇,且与"苯"关系密切。作为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之一,笔者梳理和对比敦煌藏文文献与苯教典籍中的"■"和"■"的不同含义,通过其词汇意义的历史变迁,结合苯教典籍、教义教理和僧伽组织及寺院的形成时间,结果证明:吐蕃时期的"苯"还只是西藏本土的巫术仪式之一,并非苯教;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宗教,苯教应是在吐蕃王朝结束之后才正式形成。苯教虽然以西藏本地的原始信仰为基础,且名称也源于古代,但是苯教的"苯"不等于古藏文文献中的"苯"。  相似文献   
104.
陈践 《中国藏学》2016,(4):24-33
本文是解读过去发表的吐蕃文献中之古词语内涵,这些典型语词,《藏汉大辞典》中未被收入,或者,即使辞典收入此语词,也不是吐蕃文献中之古词,二者只是同形字而已,如■■,《藏汉大辞典》中为"主义",但在吐蕃文献中作"为首者"解。本文所述之某些古词之汉意,有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表的古文献中已有定论,只因《吐蕃古藏文辞典》迟迟未能问世,致使研究者没能利用前人成果,造成二次误译,故不揣浅陋,将典型古词语梳理一遍,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古罗马文学起源于对古希腊经典的翻译与改写,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本文选取史诗这一体裁,从诗格、神名以及“糅合法”三个方面对古罗马文学“经典化”之路进行描述,剖析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阐述其“经典化”之由.研究表明,在古罗马文学逐渐成为“经典”的道路上,翻译子系统与文学母系统、古罗马文学系统与古希腊文学系统以及文学系统与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它的发展与演进.  相似文献   
106.
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镇的海滩上,清朝道光帝派出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70年后,1909年2月,在当时上海最豪华的汇中饭店,中,美、英,日等十几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多边的国际禁烟会议"万国禁烟会".如果说,"虎门硝烟"是中国第一次禁烟运动的巅峰,那么,"万国禁烟会"则可视为中国第二次禁烟运动的高潮以及全球禁毒的开端.不同的是,70年的光景里,鸦片在中国泛滥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从货币文字(口丄 )、(口丄 )、(口丨)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丅口)、(口丄口)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口丄口)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口丄 )、(口丄 )、(口丨)、为"呈"的古字;释得(否殳)当隶作(钅刂殳),读为"政",训为控制;(丨口)为<说文>"抍"字或体;(乂口丨)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口丨乂)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从文字形成的标志、文字发展的趋向、中西初文的对比三方面论述了古汉字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的优劣问题,摒弃了传统的汉字落后论观点,并从文化蕴藉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9.
弥生时代是日本的整个历史文化产生了质的变化的决定性时期,其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稻作文化的传入.日本学界一般认为这批稻作民来自朝鲜半岛.本文以诸多事实证明当时的朝鲜半岛不具备给日本列岛提供这批稻作民的可能性,而从航海条件、社会动因、地理意识、人种特征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特点等方面,论证了这批稻作民来之于中国的吴越地区.  相似文献   
110.
本文比较分析"从来"与"一直"这两个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句式特点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