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93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10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63篇
理论方法论   71篇
综合类   1032篇
社会学   201篇
统计学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先秦儒家诗学理论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光辉起点,后世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学理论无不滥觞于此。孔子是先秦儒家诗论的开创者,上博竹简和郭店楚简的发现揭示了孔子诗学理论注重政教和抒情的二元性特点,同时竹简表明七十子诗学上承孔子诗学,下开孟、荀诗学理论,填补了孔、孟、荀诗学理论关系之间的空白;孟子诗学主要为其论辩服务,以诗论政,而荀子将诗学理论政治化,融诗入政。竹简的发现给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面貌。  相似文献   
72.
模因论作为解释人类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为探讨语言进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探讨"X来了,Y还会远吗"这一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复制与传播方式及其作为强势模因的内在原因分析,这将有助于进一步解读语言进化与发展的机制,有助于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和传播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3.
在2004年与《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一道提出“大陆新武侠”的概念十年之后[1]150-156,[2]6,韩云波教授推出了他的力作:《“后金庸”武侠》。在“金庸时代”结束之后(以金庸1982年完成小说修改、1985年古龙逝世为标志),武侠小说先是经历了以黄易、温瑞安为代表的“港台新武侠突变期”,然后进入“大陆新武侠兴盛期”,“转型期”,可望达到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盛世武侠”的顶峰。[3]近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都市化进展加快,大众文化是其灵魂与血液,而武侠文化又是大众文化最富于创造力的部分,借助于网络的兴起,武侠文化发育出武侠动漫、武侠网游、网络武侠小说、手机武侠小说等新的形态,在平媒小说创作、武侠影视剧制作方面,也颇有成绩。武侠小说的平媒出版在庞大的武侠文化市场运作体系之中,虽然日渐势弱,但始终是创造力的源泉,产业链的起点。韩云波将这一时段涌现出来的武侠作家作品归于“大陆新武侠”[4]17-21,并引入布罗代尔的“三层历史观”,将之作为“短时段的事件史”,放到武侠文化自古至今“长时段的环境史”与“中时代的群体史”中来考察,以“在场者”的身份,展开发生学的考察,力证大陆新武侠“具体事件、人物和作品以至流派、风格”等纷纭万象之下的“内在逻辑”,借研究者与创作者借鉴,其中生发的勇气、花费的精力、展现的智慧,特别令人感佩。这也让笔者想到韩云波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主持的“21世纪侠文化研究”栏目,在过去的10年里,它是国内武侠文化研究的核心阵地。这些工作与研究的实绩,恐怕得由非凡的文化理性与学术激情来支撑。理性与激情的交会,又何尝不是具备了“现代性”的侠客的题中之义。一位阅读研究武侠的学者,焕发出这样的“侠客气质”,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相似文献   
74.
一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党"自我革命"的历史.党的自我革命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直面自身缺点和问题,通过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自我革命,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及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党推进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兴党强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的这一特性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语言模糊性导致翻译的模糊性。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在古汉诗英译中要充分理解原诗语言的模糊性,同时考虑汉英两种语言间模糊性的差异,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模糊的、动态的对等。  相似文献   
76.
江海漫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2-63,157
结合《朴通事谚解》这部作品时。去来”现象作共时研究.并对散见于其他作品或方言中的。去来”用例作历时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有三种用法。即实义动词、逆趋向动词和助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去来”用法基本消亡,仪在方言中还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77.
唐传奇《古镜记》的叙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细致分析基础上,认为唐传奇<古镜记>从第一人称叙述出发,构成了含有三个话语层面、六个讲述人的复杂讲述系统.该讲述系统的艺术效应在于:故事饶有趣味又清晰可辨;多个叙述者均为有形象有一定性格的人物;每位叙述人的讲述都起到验证古镜灵验和奇幻的真实性作用;多重讲述者扩充了文本容量.此外,<古镜记>在时间标志和叙述声音等方面也极有特点.<古镜记>丰富了人类叙事现象,应答了西方叙事学所提出的诸多叙事难题.  相似文献   
78.
沈约《宋书·乐志》收录了一些汉魏六朝时期的“声辞合写”的乐府古辞。所谓“声辞合写”就是将歌词与虚词(有声无义)以及音乐、舞蹈术语一起记录。原本是歌词用大字书写,“声辞”用小字书写;后来大小字不分,因此,无法解读,遂成千古之谜。另外,乐工在抄录时用了若干音同、音近的别字。现在这些乐府古辞大体上已经被解读出来,这就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语音资料。  相似文献   
79.
骊靬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着重于一些历史细节的梳理与比较,如对其字词演变线索、对"骊靬"之名的来由属地与渊源进行了推测;另一方面,结合军事文化、基因旁证,以及参照世界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建筑史等领域的诸多线索,从特定的历史地理视角来分析与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尽可能客观勾勒骊靬文化的历史轮廓。我们应该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去体会这一问题所展现出的文化包容的辩证内涵,获取文化动态演变中富于哲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0.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