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7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911篇
劳动科学   39篇
民族学   290篇
人才学   124篇
人口学   129篇
丛书文集   2552篇
理论方法论   595篇
综合类   4654篇
社会学   696篇
统计学   130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356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845篇
  2013年   782篇
  2012年   629篇
  2011年   671篇
  2010年   630篇
  2009年   648篇
  2008年   869篇
  2007年   492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409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61.
162.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是众多思想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动态平衡的美好学说。以崇尚自然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精神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观,更呈现出人们致力于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善良憧憬。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今天,需要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做到人与"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3.
四川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平原是古蜀文化发源地;川南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川北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川西多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引人入胜。蜀地处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自古就是各民族东西和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走廊"和多民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164.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中华民族特别是一亿多中原儿女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建设成功可以提升中原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方面须制订和采取有力措施,大量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才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确保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165.
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是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在矿业领域中的具体实践,也是地矿行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入手,全面分析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阐述生态文明对矿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和生态文明视阈下绿色矿业与绿色矿山的含义,提出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绿色生态矿业发展路径、理念、制度、技术、人才是保障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6.
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地理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不仅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事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应立足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定位,编制总体规划,明确战略定位,优化开发格局,强化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67.
任何美的界说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然而传统美学却几乎没有给语境留下立足之地。现代语境理论的成熟为反思美学史上各种美的定义找到了新方法,为建立美的动态界说开辟了新思路。与崛起中的生态文明相呼应,现代西方美学中的许多重要流派从不同侧面推动了美学理论的生态转型。日渐发达的生态文明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规定了生态美学的任务和使命。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美,生态美是人类在劳动、技术和艺术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创造的美,是一种闪耀着自然主义光辉和人类和谐生存理想的诗意栖居之美,而美则是在实践中生成和显现的和谐的生态存在关系。生态美学的使命是使生态美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生态文明时代引领人类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68.
169.
170.
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理论,进一步发挥了其理论的批判价值,论证了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同时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科学思想,摒弃了其中的理性主义的色彩,描述了科学理性与科技在文明中对人们进行压抑的过程,以及未来非压抑性文明所孕育的可能性。虽然马尔库塞的科技思想具有局限性,抽象、片面且缺乏实践价值,但其与科技伦理学的精神不谋而合,从精神分析角度为传统的科技观念提供理论支持,并强调了科技伦理学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