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沈从文全集·书信>共收录<致胡适>35封,主要涉及教学,新文学运动发展,求助,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爱情婚姻等5个方面的内容.解读梳理这些书信,可以对沈从文和胡适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胡适之于沈从文,是亦师亦友的人物.在沈从文的文学人生中,与胡适相识相知的一番经历,对他影响极大.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的思想,始终为沈从文所心悦诚服.在创作上,沈从文是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2.
通过对典型作品的分析 ,可以看到汉魏六朝的书信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富有个性特征 ;感情真实自然 ;富有辞采之美  相似文献   
173.
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和他在"文革"时期寄给家人的一百多封信,共同构成了他"潜在写作"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长久以来,这位文艺大师往往以"居士"的形象为学界所知,虽也偶有"斗士"的一面,但他于抗战时期的疾呼高喊却并未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得到进一步延续。相反,在因政治运动而中断写作几年后,重新提笔的他在坚守与退让中挣扎许久,最终选择从创作形式和创作思想两方面,实行一次对旧时风格的复归。这种复归显示着"疏离现实、淡化政治"的外在姿态,但其后所隐藏的,则是具有另类"抵抗性"色彩的精神内核。丰子恺这种疏离时代话语的选择,体现了他中庸温和的性格特质。借此,他在这一时期的写作中完成了内心生活的某种升华和突围,从而使他像一位潜行在黑夜中的旅人那样,成为特殊的时代大背景里一个具有异样的定力与活力的文化人格典型。  相似文献   
174.
175.
176.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书信展示了二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恋情、友情和师生情,证明了海德格尔对阿伦特的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才华的认可和肯定,海德格尔对阿伦特的思想发展始终起着引导的关键作用,而阿伦特对海德格尔也始终怀着爱恋和依赖的复杂感情。虽然二人之间也有矛盾与冲突,但是他们持续终生的爱情与友谊证明伟大的心灵是相通、相知的。  相似文献   
177.
声音     
《东西南北》2013,(15):9-9
此书让我很受伤害,极为震惊。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都可以成为商品去交易吗?——钱钟书及其家眷的书信、文稿将被拍卖。杨绛先生在公开声明中表示反对  相似文献   
178.
马克思的书信,从一个侧面真实记载和反映了他的思想历程。在这些书信中,马克思的理论观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待各种理论,他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待理论写作,他注重和坚持引文的真实性、逻辑的严整性、语言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对待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他强调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联系实际,理论家要尊重实际。  相似文献   
179.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与启蒙宣传家梁启超是肝胆相照的同乡忘年交,然而戊戌政变使两人交往一度中断,一放归故里,一流落海外。后来两人恢复了通讯联系,书信往来不断,这些书信是研究两人交往和各自生平的重要资料。其中于1982年公诸于世的《黄遵宪致梁启超书》,便集中披露了对梁启超宣传功业的推崇与文字魅力的倾倒。黄遵宪与梁启超的心心相映,可谓历代文人交往的典范。在黄遵宪百年忌辰(2005年)将届之际,回顾这一范例颇能给人启示。  相似文献   
180.
好文章的构成,有很多的因素。通过《湘行散记》及其前文本书信之间的比较,以及对其散文思想与艺术内蕴的构成的分析,我们发现,书信不仅提供了《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散文文本的艺术表现力起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书信的第一读者以及作者的精神生活,旧日体验又为作者的艺术感觉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这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文学创造中的一些奥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