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555篇
劳动科学   76篇
民族学   106篇
人才学   244篇
人口学   20篇
丛书文集   723篇
理论方法论   289篇
综合类   2925篇
社会学   1815篇
统计学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560篇
  2013年   515篇
  2012年   560篇
  2011年   703篇
  2010年   837篇
  2009年   615篇
  2008年   767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庸》修养工夫有其人性论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从人生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养方法的合理性加以梳理与探讨,并且指出,就先秦儒家阐释的重心来说,经历了一个由孔子偏重修养工夫到盂荀注重人性探讨的转向,而《中庸》在这种转向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83.
84.
科学与人生息息相关,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并就科学能否给人以幸福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85.
一格非在《作家》(2011年第17期)上发表了长篇小说《春尽江南》。格非十余年来全力打造了三部曲,前两部是《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写的分别是国民革命早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通过三部曲探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而《春尽江南》则聚焦于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小说通过描写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这对夫妻及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求索,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相似文献   
86.
栗原荻系中国当代著名青年诗人,也是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出版诗集多部,其中,抒情短诗《黄房子》及大型影视剧诗《血虹》在世界华语诗坛产生了重大反响。其诗歌在诗艺的探寻、意义体系的深层揭示与全新建构上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独创性品质,为中国当代诗坛作出了独到的贡献。本文就其坎坷人生、抒情短诗创作、影视剧诗创作三方面评述栗原小荻艺术创作与诗意人生追寻同步,文化批判与文化建构同步,艺术境界追求与艺术哲学思考同步,从而走向更美好的审美人生的主要的生命历程与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87.
长篇经典小说《日瓦戈医生》的主人公日瓦戈医生,满怀抱负、达则欲有所为,崇尚自由、穷则独善其身。其悲剧人生遭际及成因,折射了前苏联十月革命前后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作品的深刻性及独特性震撼人心、启人深思深省。  相似文献   
88.
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来自自我的情与欲、来自自然的生与死以及来自社会的命与时,庄子人生哲学指出,只要人们真正理解了事物的自然本性,从而充分发展其自然本性,人们就不但能获得相对的自由,而且最终也能从各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逍遥游。  相似文献   
89.
造福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加强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科学和人生哲学,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幸福的需要。人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包括人生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人自身的发展和幸福,以及各种个人生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适用于研究人民生活问题。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的研究,创立一套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人生科学和人生哲学,并用以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和生活质量,让每个人的人生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加幸福、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90.
俞平伯认为 :“诗是人生底表现 ,并且还是人生向善的表现” ,“平民性是诗主要质素 ,贵族的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 ,太浓厚了有碍于诗底普遍性。”为了达到“促进”人生的目的 ,诗歌就得真实地描写现实人生和抒写人的情感 ,但“真实”又是与“自由”连带而生的 ;因此 ,从根本上来说 ,诗应该是白话自由体 ,具有“平民性”。俞平伯的这些观点对新诗及现代诗论的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