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764篇
劳动科学   88篇
民族学   117篇
人才学   312篇
人口学   38篇
丛书文集   1649篇
理论方法论   446篇
综合类   4803篇
社会学   2112篇
统计学   12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760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806篇
  2011年   985篇
  2010年   1081篇
  2009年   847篇
  2008年   1095篇
  2007年   595篇
  2006年   510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真善美统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想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真善美的追求,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人类政治生活既要遵循真的尺度,同时也必须遵循善的和美的尺度。因而,人类理性在政治生活领域同样适用,人们的政治活动是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政治文明,与以往一切政治文明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本身内涵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不过,这种统一在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要实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这个政治文明发展的理想境界,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92.
陈兵 《兰州学刊》2007,(3):1-5,42
本文对从原始佛教到密教的全体佛教的欲望观作了整合,说明佛教对人生欲望的反省、对向下发展的欲望--贪欲之危害进行了深刻批判,肯定了向上欲望"善法欲"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正确处理欲望、以欲制欲、以智化欲的技术.  相似文献   
99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始于世纪之交。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主要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到主要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政治哲学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政治哲学一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和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原因的阐释;第二个层面是关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之发展趋向的研究,如关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问题的研究;第三个层面则是基于中国经验对于政治哲学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如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政治哲学中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虽然有待深化,但已展现出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前景来。  相似文献   
994.
构建和谐社会,文艺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谐是人类的生活理想、社会理想,更是审美理想.和谐是文艺的追求目标,和谐也是文艺的功能方式.无论是温和滋润方式,还是诙谐幽默方式,抑或金刚怒目的方式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和谐方式.  相似文献   
995.
“命案必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一个应然命题。“命案必破”的初衷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作为刑事政策目标,它是不现实的,故不宜在全国范围内提倡。  相似文献   
99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界观念与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观念产生了种种矛盾与冲突,这主要表现在:物质利益的需求与“重义轻利”人生境界的矛盾;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竞争、开拓、创新与以中庸之道为信条的.忍让、宽容、大度的传统人生境界观念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新调适评价人生境界的尺度,在大文化系统中探索人生境界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传统的人生境界观念的转换,塑造、培育适应和推动市场经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97.
陶丽萍 《学术论坛》2005,(11):156-159
梁实秋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以人性作为诗的原质,在多元开放的宏阔视景中建构起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伦理人性的形式诗学。其重形式、讲法度的理性优雅的诗艺追求是在中与西、古与今诗学传统的碰撞与融合中而形成的对新诗现代化演进的独特探索,其“复古”的企图蕴含着现代的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998.
钱穆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学者,虽以史学成就著称于世,但其文学修养也相当深厚.在文学研究方面,他熟知中国古代文学的底蕴与精义,其阐释和分析,显示了绵长修远的诗学精神.在文学之根、和合之美、人生诗化等方面,钱穆汲取古代文化的母乳,在此基础上丰富现代文论言说的底蕴,学术目标变得具有理性的可感性和可握性,其充满历史意识与诗心情趣的文学观念,彰显了一种有根的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999.
范大平 《船山学刊》2004,(3):178-181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00.
苏轼人生起伏剧烈,虽非潦倒,却也坎坷异常。对此, 人们多从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的框架或性格因素方面予以解释,后者失于简单,前者则 不免科学主义的倾向。将苏轼置于文化历史传统与个体的人生遭际来探究其复杂的人生意蕴 ,则发现其主体人格的塑型是在人生的现实性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超越性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并促成了其自觉而丰富广阔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