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88篇 |
免费 | 301篇 |
国内免费 | 9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18篇 |
劳动科学 | 632篇 |
民族学 | 529篇 |
人才学 | 668篇 |
人口学 | 153篇 |
丛书文集 | 4489篇 |
理论方法论 | 1032篇 |
综合类 | 8933篇 |
社会学 | 2423篇 |
统计学 | 4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37篇 |
2022年 | 300篇 |
2021年 | 335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189篇 |
2016年 | 304篇 |
2015年 | 828篇 |
2014年 | 1979篇 |
2013年 | 1143篇 |
2012年 | 1383篇 |
2011年 | 1674篇 |
2010年 | 1676篇 |
2009年 | 1514篇 |
2008年 | 1862篇 |
2007年 | 1289篇 |
2006年 | 1068篇 |
2005年 | 928篇 |
2004年 | 761篇 |
2003年 | 761篇 |
2002年 | 701篇 |
2001年 | 476篇 |
2000年 | 350篇 |
1999年 | 226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是一个“人”的历程,是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代进行展现和思考“人”的历程。五六十年代,“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人”是实践的“人”和主体的“人”;80年代中期以后,是从“新感性”的“人”到“情感本体”的“人”。李泽厚以自己的理论个性,回答时代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开展和谐教育,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对儿童福利机构内儿 相似文献
43.
44.
徐良春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5-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科学理论,以实践性的特点和现代的内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45.
当前 ,那种把宗教信仰视为落后的、封建的东西并企图将其尽快清除干净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信仰对于个体以及社会族群生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宗教消亡论被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质疑或否定 ,有关信仰及习俗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甚至政府部门的重视。当然 ,民间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 ,宗教是一整套观念体系 ,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 ;而对于民间信仰 ,尤其是生活于广大农村的农民们来说 ,无论其族属和传统宗教是什么 ,他们的信仰生活在中国这个多民族杂居、多元一体的… 相似文献
46.
《炎黄春秋》杂志2008年第1期发表了《胡适与陈独秀关于帝国主义的争论》(以下简称《争论》)一文,该文美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丑化社会主义的苏联,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光辉历史。特别是在何为帝国主义的问题上,该文颠倒黑白,令人 相似文献
47.
在北京城长大的哈悦,有着北京女孩的优越:见多识广,生活无忧无虑.从小独立生活的哈悦,也有着北京女孩少有的闯荡经历:大学毕业,辞掉IT公司的工作,只身一人到国外留学:学成之后归国创业,经历了初始创业的失败与艰辛. 相似文献
48.
金满楼 《社会观察(上海)》2008,(6):69-70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者之一伊里布(1772——1843年),本是满洲镶黄旗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作为朝廷钦差与时任两江总督和英国人谈判订约,因此一直为世人所唾骂。 相似文献
49.
50.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以及我国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对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改造,进行整风运动加来强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教育以及对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措施来确保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其间虽然也有失误和偏差,但最终建立和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