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357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594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徐嘉 《江苏社会科学》2023,(2):48-57+242
原初时期礼乐一体,以敬神娱神的方式,发挥了维持群体秩序、巩固共同体团结的伦理功能。殷周之际将礼乐制度化,其最大变革在于制礼作乐合于德,并以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伦理原则作为礼乐的规定性。春秋时期,孔子以作为礼乐的内在依据,并重视乐化育人心的独特价值。其后,《荀子·乐论》《礼记·乐记》都发扬了礼乐根源于人心的观念。而《乐记》更提出了“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的理念,礼乐以仪节、仪式与乐歌、乐舞形式来追求“序”“和”这样深远的伦理目标,实现了礼乐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可以说,礼乐的伦理精神超越时代而绵延不断,其所追求的化解冲突后的自由(“和”)且秩序井然(“序”),是中国传统伦理对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2.
"《诗》可以群"源于礼乐合群的历史实践。孔子以""为本体,对以"礼"为核心的群体关系进行提升和超越,将外在的规范和秩序内化。又以""为内核对《诗》进行意义的建构,将"思无邪"作为《诗》的本体。《诗》所承载的观念、价值形态转化为本然无邪的情感,在感性的审美交流中实现道德的提升,将人们纳入一定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之中,具有社会整合和政治统御的功能,这就是孔子"《诗》可以群"的本质。同时,"《诗》可以群"将《诗》作为文化价值权威进行言说,是孔子理论建构的创造性方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说发展的经典路径。  相似文献   
173.
先秦(春秋战国)法律思想的主旋律是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与融合。这一过程可以从鲁国文化、晋国文化、齐国文化的文化传统及其外部联系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鲁、晋文化曾经发生整体对立,但亦存在局部重叠。战国末期,荀子在吸收融合鲁、晋文化的基础上提出齐学体系,从理论上完成了儒法合流、礼法统一。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框架就是在齐学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4.
赵炎才 《天府新论》2011,(2):114-119,130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礼"""可谓其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颇为复杂,究其特点,主要有四:历史发展"礼"""递生与时代合离,外在形式"礼"""价值损益与地位调适,具体内涵"""礼"内外有别与彼此互动,内在实质"礼"""具体与目标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175.
今人屡言,整理国故。然,屡屡未尽其根。于儒家思想更是评价不一,虽如此,但却有一共同之观点,即儒家之说实为"伦理道德之说"。诚然,此种观点可谓中肯,但笔者却认为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应当在此等基础上更深挖掘其思想之根基,以期达到对儒家思想更深之理解与体会。本文先通过对儒家思想之核心———""的阐述,来说明儒家关心的确实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并通过对儒家思想之内在的超越现实而又回归现实的"精神境界"的阐述,来说明儒家思想的"超道德性"。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阐述,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6.
"<诗)可以群"诗学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舞遗风.上古巫舞是族群意识、情感的集体表达与寄托.西周礼乐将传统的礼俗、精神、信仰等凝结为文化价值,构建了文化秩序,并以之化成天下,维系政治秩序.春秋赋<诗>言志是"礼"的交往,展现了揖让文明的新交."<诗>可以群"是孔子对礼乐文化传统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是孔子诗教的重要目的与文化理想.孔子以""作为群体关系的价值原则,对<诗>作了"思无邪"的情感概括,在审美交往中提升道德,实现群体的融合,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7.
漆灏 《船山学刊》2010,(1):22-23
儒家的"恕道"思想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其间见见智,颇多歧解。船山先生尽管没有系统地对此加以论述,但在其《四书训义》、《读四书大全说》等著述中多次结合诠释儒家经典文本和分析他人的阐述进行过讨论,形成了船山先生对"恕道"的独特理解:"恕"有君子之"恕"和小人之"恕"之分,且"忠恕"是学者事,可"一以贯之";而君子之"恕"当以"有可推之藏"为前提,当以"忠"行"恕";"忠"和"恕"不是"体"和"用"的关系,""、"恕"有别,舍恕无以求。  相似文献   
178.
谭国武 《理论界》2023,(12):71-80
红山文化积石冢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的主要特色,其形制、性质、礼仪及文化动因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五千年,因此,可谓中国冢墓制度乃至整个祭祀礼仪制度之源,充分体现出“礼出红山”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因此,从语源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冢”文字意识的发生与形体创制理据,就具有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冢、种同声相借,红山文化积石冢之“冢”即种子之“种”。初民之所以把已逝的先人埋在地下,以冢封之,正是祈望先人回到大自然母腹,回到种子,然后像谷物一样,生出更多的可以赓续种族、传宗接代的籽实,这是积石冢创制的真正动因,也是中国祭祀文化乃至整个礼制文化形成的原初动机。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中国文化“生生之”的核心精神,生养出“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9.
不是宣传中国,而是解释中国,说明中国,通过客观冷静的学术讨论来接近—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0.
红乐 《国际公关》2014,(4):46-47
正谈到这三四年太立德北京公司最大的变化,陈光耀用了稳定两个字。从业务模式上来讲,他希望业务能够更加多元,客户的粘合度更高忙,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个人带领团队承担一年5000多万的任务,一天开四五个会,一周出三次差,同时想六七个案子,五年没有休假旅游过……这些数字,很难想象描述的是一个八零后大男孩儿的日常生活,而他却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