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352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590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孟子学能够同时在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充分展开的超越性与可切近性的论证。人即,即人。人、始终统一。"不忍人之心"是可感、可知的,随意而发,随情而生,它可以与经验事物联系在一起,又可以获得形上的本体超越。人之"四端"萌动,意呈现。一切体、达的追求都不过是"四端"的发现与推广。"存心"、"养心"、"求放心"的工夫要求人们始终保持自己身上区别于动物的义之道,进而达到性本体。而以"亲亲"释,则准确地获得为情感的源发性与真切性。行、为的底线伦理就是敬爱父母、尊重父母,即善守孝道。王道艰深,但奥妙只在于"以德服人",即用自己的德行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与信服。  相似文献   
42.
孔子对孝作了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是以礼解孝,一是以解孝。孔子前期主要继承三代之礼,主张以礼解孝,由于礼体现为制度性规范,以礼解孝,则孝极易沦为外在形式,因此孔子后期则着眼于以内在爱之情解孝,为孝礼奠定了深厚和坚实的伦理情感基础。以解孝,更能够反映和契合孔子原创性的的思想。他引入礼,以释礼,以解孝,孝道思想实现了从外在向内在的转变,其内涵较以往更加充实和丰富,这是孔子对孝道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孔子同时又兼顾两者,并不偏废,只是有所侧重。以礼解孝和以解孝既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成为孝道思想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3.
王建宝 《船山学刊》2017,(3):104-112
精神人文主义以为核心,在对传统的儒家人文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的维度,从而为回应当代的生态环保问题和关爱地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精神人文主义也继承了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在践履生态环保和关爱地球的实践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精神人文主义对儒家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全球性实践。  相似文献   
44.
""思想是儒家思想所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原则性理念,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核,对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具有指导意义。""思想在现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深厚的体现,检视""思想的精神内核,对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45.
<正>复礼门位于颜庙第二进院归门之西,与东侧形制相同之克己门相对,取名《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句,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门建于五层石阶之上,单檐歇山式,阔三间,深二间,灰瓦盖顶,檐下彩绘斗拱,前后有八根朱漆木质明柱擎檐,门上悬红地金纹花边竖匾,上书"复礼门"。  相似文献   
46.
李晓虹 《中州学刊》2012,(1):119-123
"理"是二程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则是天所赋予、己心所禀之"性"、"德","礼"则是现实生活中践行"性"、"德"的具体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而作为"礼"之一种的"孝"则是践履"天理"、"性"、"道"的具体行为。二程在突出诠释"孝道"的实践价值的同时,予"孝"以形而上的诠释,使"孝"之外在的行为仪式具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从而使"孝"这一人伦规范具有了形而上的本体论依据和价值源头。  相似文献   
47.
崔士岚 《理论界》2012,(7):156-157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过对《论语》中有关""的语句的梳理与分析,发现""的含义层次不同,而行""之方也不尽相同。这体现着孔子对""的不同的外在要求。这既使人们发现了行""之方,又极大地扩大了道德主体的范围。  相似文献   
48.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6-30
"德"是我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内涵十分丰富。从西周开始,"德"逐渐从政治思想范畴演变为伦理道德范畴,在这一过程中,"德"的主体不断下移并泛化,进而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厘清西周"德"观念的源头、内涵和演变过程,对历史文化的相关研究以及当今的文化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9.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如其",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50.
孔子的人论是儒家人论的根基。孔子提出:"者,人也。"确定了儒家人论与其所开创的""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尝试从""得以产生的两大基石、""的人性内涵、孔子的做人之道及成人之教等方面论述孔子人论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其人论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