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7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215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667篇
人才学   6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847篇
理论方法论   156篇
综合类   1903篇
社会学   326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河南家族企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河南省发展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深入、系统地了解河南省家族企业发展和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给政府部门、家族企业管理者与家族企业研究者提供系统的真实信息,笔者对河南省家族企业发展较为发达的三个地区、近百家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访谈,并利用SPSS对调研数据进行频率和交叉分析,发现了目前家族企业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六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2.
无锡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成 《职业时空》2008,4(8):177-177
一、无锡“吴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若以吴语的流传范围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吴文化就是指吴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即是吴人的文明。其核心是指吴地人的精神风貌、观念意识、心理态势和人格风范以及价值观念、传统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23.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在对羌族“释比”的来历和社会角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释比”的传承过程,并首次对其谱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4.
陈阳 《中州学刊》2005,(3):253-255
新媒介力量在中国神话的当代发展过程中显示了惊人的作用,新媒介势力正在改写着我们的神话,改写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文化.中国神话正面临着价值普遍缺失和意义转移的问题.传统的神话主题被一再地"利用"和"改写",结果使传统神话所拥有的艺术意蕴和民俗文化心理在潜移默化中被置换成多重含义和多种可能性的文化"产品".传媒的关注在使中国神话得到某种意义上拓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神话语言的萎缩或衰败.因此,中国神话在新的语境中必须审视和调整自我,并且重新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25.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26.
本文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传承岭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公共图书馆参与传承岭南文化的优势,指出公共图书馆在传承岭南文化中应起的作用,并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参与岭南文化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2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广泛介入且疗效显著,引发学术界、媒体、民众对中医药现代价值和发展状况的思考与讨论。结合文化自信的战略视角,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其价值与定位: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门户,中医药文化的承续与推广,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从文化创新角度讲,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文化的对接、融合,强化其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纽带作用,有助于建立以健康实践为旨归的中国文化新体系;从文化传播布局言,宣传中医药文化是为世界卫生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中医药文化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行军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8.
数字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最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必由之路。就担负着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来讲,如果要想更好地保存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就必须要加强博物馆事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有专家指出: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各类业务工作全面地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一方面加强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保护、优化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另一方面从“实物导向”拓展到“信息导向”,把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延伸到超越时间、空间的信息服务。数字化技术不仅开创了一个技术天地,更多的是开创了一个传承文化的大地。数字化必将是实现博物馆现代化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29.
作为一项凝聚了民间智慧的传统技艺,滩头古法手工抄纸在传承地域文化、寄托民族情愫等诸多方面,具有工业造纸所不可替代之处。在手工技艺日渐式微的时代背景下,应把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起来,传承与创新并举,通过发展来促进保护,实现滩头手工抄纸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提升,使这一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得到真正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0.
中华文明在人类早期四大文明中,是唯一不曾中断者.其强大的文化基因,主要源自七个相互关联的领域.第一,上下七千多年中在超过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广阔的版图中,漫天星斗光耀中华的多元文化在互识互融中,凝聚成共同审美的文化标识——龙凤图腾.第二,"宜鉴于殷,骏命不易"的"殷鉴"之光,孕育出人类文明史上最敢于正视错误、挫折,勇于弃旧图新的中华民族.第三,历史上的万里长城为保护中华文明核心区,并化育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大家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第四,祭祀文化是凝聚中华多元文化血缘亲情的强力"磁场".第五,汉语言文字是凝聚多元文化形成共同审美的强大"密码".第六,以人为本的中华智库孕育出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第七,广阔的生存版图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客观保障.七个领域的文化基因,涵养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不但保证了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浴火新生、历久弥新,更为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