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强 《北方论丛》2010,(3):140-143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对"宗教"与"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肇论》中的"宗教"与"哲学"共同支撑起僧肇的佛学理论体系,直接反映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也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学术研究中的西方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92.
佛说缘生而主无常、无我、性空。佛教传入中国后,谈空说有,异说纷呈。近代佛学复兴,科学思潮适逢其会,以科学解空则应运而生。无论在形式上、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无论是宇宙生成论,还是社会人生观,处处用自然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印证佛教义理,为佛学提供实验的证据。尢智表便是其中之翘楚。  相似文献   
93.
皮元珍 《船山学刊》2003,(3):112-117
游仙诗之所以盛行于魏晋,实为时代文化使然。在玄学与佛学潮流的共同涤荡下,诗人们“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将深衷的人生感慨寓于“游仙”之中,虽游离于现实,但却基于现实。在游仙并归隐逸的虚静中体验着任真自得的生命哲学,让痛苦的自我灵魂得以安栖的精神憩园。从而开辟了一条超然高蹈的心灵依归之路,标志着创作主体审美心理与艺术表现形式在特定时期所产生的新的语境意义。  相似文献   
94.
彭绍升是清代居士佛教的代表人物。他先学儒,后入道,最后皈依佛学。其佛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净土为归,倡导净土实修;第二,释禅净之争;第三,通儒释之阂;第四。倡三教一原。彭绍升的佛学思想不但在佛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也对近代公羊派等硕儒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即是试图通过对彭绍升佛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丰富学术界对这一清代重要思想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部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从其取经故事源起到成书可见《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是佛教的;他的故事主旨体现了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取代、文本回目及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都涵盖“明心见性”的佛学意味。  相似文献   
96.
中国本土学术文化是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融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佛为儒用就是一个显著例证。本文考察了静与敬这对范畴的历史含义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变化 ,认为由入静到主敬 ,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 ,也不单单是道德修养范式的调整 ,而是中国哲学在与佛学的交融中使本身的学术内涵得到充实和深入 ,理论论证更加完备与精密。这两对范畴在佛学与儒学中重建中国学术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为当今正在进行的文化交流提供一种历史经验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7.
"孔颜乐处"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儒学话题.宋明之际,理学家受禅宗影响和启迪,不仅把它作为接引学人的一则公案,并由此体悟心性,发明儒学大义.孔孟之学的局限是因为"言约而旨微",汉宋儒家对其经典的解释,不仅不能得其要旨,反而导致学人误入歧途.宋明思想家通过"学佛而知儒",由此开启出宋明心性之学的硕果,对于复兴儒学其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意义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8.
北宋程颢、程颐提倡万物存在的根源在于本体"实"理,阐发出理学之门庭是以儒家道德形上学为径路,基本内核是以居敬为方法的内圣修养工夫,从而在存在、价值、境界三方面廓清了理学"援佛而非佛"的本质。二程的"儒(理)佛差异"之辨是北宋道德秩序与道德价值的映照,他们对理佛差异的辨析有双向目标:一方面自信地回应了佛学挑战,另一方面阐发出儒学在北宋时期"理"之本体思想的精妙,表达出了对儒家生生之德的坚持与维护。  相似文献   
99.
<正>佛耶对话:大乘基督教神学游斌:你最近主讲伯明翰大学的"吉百利讲座",请问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讲座?你将在这个讲座上发表的讲演整理出版,也就是你的新书《大乘基督教神学》,可否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在宗教对话方面做了哪些新的尝试呢?  相似文献   
100.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慧之对应.慧远的理念是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因而,"寂智"论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是"照",照是般若智的直观之运用,它是一种整体直观或直接体认佛法的智"用";故慧远倡言"禅智之要",亦是"照寂之谓",并得出了"照不离寂,寂不离照"的结论.当禅借助般若智达到"寂"的极致境界,智"照"的功用与视域亦得到扩展,最终,"寂以行智"亦即获得佛教中了达的真实智慧之路.作为对般若种智寂(虚)而能照(观)的一种理论解说,虚寂而能"圆照",照寂相济论实际上就是慧远独特的"寂智"观的基本内涵.总体上看,慧远的"寂智论",是基于其自身学养而使佛学契合于中国人根器的一个思想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