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1.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相似文献   
62.
商品经济要求作为主体的人,不但要保持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己心”,而且要强化“甘为人作嫁衣”的“利他心”。即要求主体人成为一个“经济的人”与“社会的人”的统一体。这便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品行的内在要求。任何“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专谋私利”的行为和思想都不是商品经济的应有之物,都不符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3.
自爱、自私、利己是三个不同的伦理学概念:自爱是人的一种基本美德;自私是损人利己的社会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利己则是人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一定欲望和利益的追求和满足。在分析三者之间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待三者的正确态度:倡导自爱、反对自私、分析对待利己。  相似文献   
64.
随着城市单身男女的大龄化,租友回家成了向父母亲人作恋爱交代的社会现象。逢年过节,一些大龄而感情无着落的人,迫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不得已采取租赁的形式求一恋人以渡难关。  相似文献   
65.
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是“经济人”假设,但如何对“经济人”进行定位,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实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经济人”即指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但从哲学的角度看,现实的经济人不应当是单一地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人,他也有非理性地偏离最大化的一面。对此,亚当.斯密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两者如何在统一于市场行为者的现实活动中进行了分析。全面掌握亚当.斯密这一经济哲学思想对进入21世纪的中国着手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秩序、解决效率与公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6.
奥斯丁小说中的伦理道德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景艳  常梅 《学术交流》2004,(2):151-153
奥斯丁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充分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市井百态;透过对各色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鲜明地表达了她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且对与此道德标准相吻合的人物和社会现象大加赞赏,反之,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从而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她理想的道德观、人际关系和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67.
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不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利己主义,而是互利的。坦市场互利的调节机能并不总是起作用的,这就有赖于市场之外的精神和法律因素,从而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68.
中国主流文化崇尚“利他”的价值观,英语国家则以“利己”为社会行为的出发点,从而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寻“利己”与“利他”文化系统的特征及其互撞,互斥规律,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9.
朱海林 《兰州学刊》2006,(9):20-21,141
自爱是德性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利己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人性论基础。人性自爱与人性利己的差异,预制了德性论与功利论伦理思想的迥异。可以说,德性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在道德的目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评价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差异甚至对立,都是基于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0.
"格局"是一个人人能懂、颇有意境却又难以道明的词。考察"格局"在中国文化中的文义流变,可以发现它一直包含着"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的大小"这层意思。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格局越大越接近善,越小越接近恶,但是这种大小的标准又是有分寸的。从大格局观来审视当下中国面临的道德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公民格局普遍偏小,因此突围之道也在于以大格局观提升公民的格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