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3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62篇
管理学   8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03篇
人才学   9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722篇
理论方法论   252篇
综合类   4967篇
社会学   470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606篇
  2009年   571篇
  2008年   533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81.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9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对诗歌认识的改变,女性诗人不仅以诗歌的姿态表述自己,而且以具有女性主体性的"人"的立场进入诗歌,聆听和感受世界,既不放弃性别立场,又不放弃艺术价值,使女性诗歌达到人文价值与诗性价值合一的高度。90年代女性诗歌的语言写作,使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从而实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的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别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2.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83.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诗歌使人巧智"这是很有道理的。诗歌能在短短几句中把一定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确实值得人们回味。尤其是诗人敏锐的观察力,更有可借鉴之处。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有更强的情感度、精练性、形象感和音乐节奏。我常常回忆起少年时的情景:乡村的夜晚,月光下,村里的孩子三三两两,在房前屋后,在村头巷尾,童声童气地高声唱着儿歌:"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要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唱一阵,笑一阵,悠扬婉转的歌声清脆嘹亮的笑声,震荡着村庄,震荡着原野。  相似文献   
84.
吴兴华诗歌是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一种独特的存在.他采用幻化时间、时空联结视角等艺术手法.通过营造浸润了个人情感和思维的意象群落来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使诗歌呈现出神话性、意象意绪化等特征.吴兴华引入西方诗歌的叙事技巧.注重在现代语境中挖掘古典叙事与现代情绪的反讽效果,增添了戏谑成分,结合穿插旁白体,造成多方叙事的角色转换技巧.  相似文献   
85.
李德懋作为熟谙汉诗创作规律与技巧的朝鲜诗人,他创作诗歌"锤字炼意,力扫凡谿",别开异境",造句新颖和工巧,深化感情且开拓意境.同时,他对诗中对仗的妙用,不仅造成了结构上的稳定性和外观美,而且极富内在节奏感,从而凸现其辞采美与中和美.  相似文献   
86.
我这些年与中国读者讨论中国现代诗歌的时候所遭遇的某种特殊的挫折感促成了这篇论文的写作。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鲜明的印象是绝大部分中国读者无法建立起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尊重。即便是在诗人和诗歌批评者自己的圈子里,这种态度也非常普遍,甚至有些时候,这种态度似乎成为了华  相似文献   
87.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他在中国新诗创作上的创新之一。本文试从闻一多诗歌传统物象的纯色之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对比之美和理想生活中的色彩斑斓之美三方面探讨闻一多先生一生追求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生命色彩的美。色彩虽有不同,但闻一多先生“美的精神”永恒。  相似文献   
88.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国外绝无仅有。回顾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诞生与发展的历史,追溯华文教育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原因,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9.
吴琪拉达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诗人,最能显示他辉煌的是为奴隶解放而唱出的悲歌、战歌和欢歌,诗人把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以及新的诗美观带进艺苑,为彝族当代诗歌奠定了坚厚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90.
鲁藜的诗歌紧扣生命的主题,礼赞生命的奋斗不息,创造生命的壮举,讴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折射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因苦难而"绽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生命的升华与超越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上,还体现在对群体生命、"大我"世界的追求中.向生命的高度攀登,突破"小我"的牢笼,将个体生命投入"大我"的世界,在"大我"的世界里无私地奉献和付出,与群体生命达成一片,最终铸造辉煌的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