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历史名人资源开发,使得原有空间的边界和疆域不断打破、重组和拓展。本文通过对历史名人资源开发的空间解构和重构,综合运用逻辑演绎法、空间分析法、实例检视法,诠释了从空间生产走向空间治理的逻辑脉络。研究发现,历史名人资源开发,作为空间分割的补位,其本质是一种对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空间贯通。研究认为,历史名人资源开发的空间治理,超越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抗”,孕育出让资源活起来的新场面。 相似文献
32.
33.
34.
优秀历史名人文化经过历史的鉴别和沉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近年来,宜昌从城市治理的高度推进屈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力图将屈原文化打造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将宜昌打造为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一标三地”)。在这一过程中,宜昌形成了屈原文化内容生产、教育传承、产业融合、文创IP打造、传播宣传、城市涵养、项目示范这七条创造性转化路径。宜昌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受屈原文化的内在秉性、外在竞争性、转化机制的顺畅性、转化成品的可接受性因素的影响。宜昌还需要做优“屈原文化汇聚中心和传播策源地”,优化屈原文化转化路径要素和屈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从整体上把握好屈原文化与市场文明、城市治理和个人修身融合发展的方向。宜昌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不要苛责历史名人文化的时代局限性,而要不断优化夯实历史名人文化的转化路径,积极推动其与新时代相适应,就能建成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名人文化新生态。 相似文献
35.
文化遗产形象是信息供给主体内容投射与信息需求主体内容感知的共同作用结果。文章基于供需对比视角,采集2002—2021年专业投射与用户感知的网络文本,使用扎根理论、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等文本挖掘方法,以海南的历史名人冼夫人为例,对历史名人主题文化遗产的投射与感知形象,从“认知—情感—整体”三个维度解构,分析文化遗产形象的20年演进历程。研究发现:海南冼夫人文化遗产形象包括物理、事理和人理形象三类;投射与感知形象的情感倾向都以正面为主;投射形象呈现“历史人物→文化遗产→节庆活动+旅游演艺”的扩散模式、感知形象为“演艺活动→历史人物→节庆活动”的扩散模式;文化遗产形象要素出现旅游化趋势,情感倾向从消极向积极转化,投射形象网络结构中心化趋势加强、感知形象网络呈多中心趋向。 相似文献
36.
郭秀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71-74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文化之根.从唐末五代以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小小的坊巷孕育出众多的历史名人,成为我国历史名人分布密度最高的街区.那为什么这小小的三坊七巷街区能够孕育和汇聚这么多历史名人?本文拟从福州浓厚的崇儒重教文化氛围以及传统教育模式对三坊七巷人的培养与塑造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7.
38.
40.
唐代以前,安徽淮河流域在历史上虽然饱受战乱侵袭破坏,但由于地近中原,易得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直接辐射,使其区域文化总体上较为发达;唐代以后,该区域文化渐趋沉寂.简而言之,在名门望族的影响下,该地域文化历时性地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其一,汉代以前,此地文化似乎过于早熟,抽象有余而才情不足;其二,汉至魏晋期间,安徽淮河流域文化总的特质是偏于刚健,失之飘逸;其三,唐以后,皖北地区的淮河流域总体而言文事凋敝,武风独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