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篇 |
民族学 | 37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234篇 |
理论方法论 | 44篇 |
综合类 | 242篇 |
社会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王学典、陈峰著《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该书以百年来中国史学中以史撰为传统的“新史学”和以史考为传统的“新汉学”的斗争和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学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考量评估。 相似文献
62.
63.
在中国大陆,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近些年渐渐趋热.除了当代史论文的大量发表和若干专著、回忆录、史料集的出版外,连续性当代史学术出版物的问世,多次国内和国际性研讨会的召开,一些高校历史学专业开设当代史课程,设立当代史研究机构,都显示出其进展的势头和潜力.
当代史距今最近且仍在延伸,许多人是这段历史完整或部分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当下的许多问题又都与这段历史有割不断的关联,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很自然.但是,看上去"热闹"的当代史,目前还附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近现代史学科的一个分支,尚未从近现代史范畴中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64.
65.
66.
67.
“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一般可分为两种 ,即阶段说和反省说。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阶段说强调 :“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 (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等等 ) ,后现代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理论。反省说强调 :后现代主义根本是为了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 ,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 ,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中 ,法国学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论对历史学的挑战最为明显 ,因为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述”已失去可信性 ,出现了“后现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学的“元叙述”发生了危机 ,亦即有关完整的历史概念的说明、完整的历史知识都发生了危机。历史研究出现了“原子化”、“微观化”等变化。“后现代状态”论以及一般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是 ,西方长期形成的历史一线进步的普遍观念和西方中心论遭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学界的风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68.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性有多重理解 ,但具体深入地分析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 :后现代性虽然承载着“终结”现代性的强烈诉求 ,但在事实上却未摆脱其延续现代性的历史使命。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和影响 ,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 ,而是从更繁细、更具体的层面重构历史的客观性 ;它对历史学传统叙事方式的反叛 ,也只是对传统历史学叙事方式的反拨和修正 ;要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似应返折到现代主义的立场 ,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平衡 ,来消解历史学发展中的焦虑 相似文献
69.
70.
5月7日,“纪念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众多专家学者,齐思和先生的家人、亲友、学生齐聚北大,缅怀这位中国第一代世界史学科大师,缅怀他博通古今、中西兼长的学问,缅怀他温良敦厚、亲切谦和的为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主编贺卫方称齐先生的文字为“清澈优雅的白话文,有着诗一般的押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