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篇 |
民族学 | 37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234篇 |
理论方法论 | 44篇 |
综合类 | 242篇 |
社会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71.
由北京大学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和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论坛在京举行。这是学术界一次高层次、多学科的研讨会,来自哲学、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六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数十人出席会议。李学勤、黄楠森、李伯谦、王东、廖学盛、王巍、王震中、朱乃诚、赵朝洪、葛英会、刘绪等与会者,从不同专业视角就中华文明起源的生态前提、 相似文献
72.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的现代哲学传统进行了激烈的颠覆性的批判。在解构主义思潮下,体现西方现代性的一些核心价值,如科学、理性、进步等丧失了其合法性和神圣性。这种从哲学到社会层面的转向,对西方的现代历史哲学和历史编纂学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体现历史学研究现代主义特色的一些核心价值,如进步史观,宏大叙事,以及对历史客观真实性的追求等等,都已经不再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但与此同时,这种挑战所突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立场,又为历史学的人文重构提供了历史契机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3.
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其科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的学术界。反映在历史学上,则对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历史考证学思想的兴起、近代实证史学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这种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74.
本文针对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对后现代历史学的评判提出了商榷意见 ,认为后现代历史学并非是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 ,而是说历史即文本。作者指出 ,即使将真实存在的“过去”作为历史最后的边界和限度 ,这种“过去”同样体现为文本 ,后现代历史学因此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悖论的一种不可能成功的反驳 ;尽管如此 ,它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洞见却是无法否认的 相似文献
75.
"中国强行闯入了我们的意识"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杰弗里·瓦瑟斯通说,现在世界不怎么说"后冷战时代"了,居然悄悄议论起"后西方时代",议论起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强行闯入了我们的意识。""如果我们想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那么,就必须去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76.
77.
雷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0(2):11-14
历史观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始终很特殊。只有在平等的权利的基础上,历史学与历史观之间才能进行自由的思想对话;不应该迷信历史观。历史学的正常存在,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多元的历史观的自由存在,只有以此为前提,历史学才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料,以此来推动和支持历史学的持续发展。历史学必须对历史观的权力性本质加以明确拒绝,必须对权力化的历史观加以思想解构 相似文献
78.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林甫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3):43-49
传统的舆地学孕育了历史地理学。舆地学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变异,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它的成果往往仅被视为为历史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而已。 相似文献
79.
《西北民族研究》2019,(4)
中亚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冲,如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对中亚历史性定位及其近代变迁的梳理,本文对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作了分析性叙述,梳理了中亚民族学的既有脉络并概括了当代中亚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重点,认为理解中亚地区曾经有过的古典传统,接续性地发掘与利用历史学、东方学、民族学等在中亚领域的既有资源,将会为当代中亚的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而有效的知识资源,也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些学科之间的资源竞争与紧张关系。结合中国的相关研究,如何处理好包括历史学、东方学等在内的中亚研究古典传统与现代民族学、人类学路径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以中国为主体与立场的中亚人类学研究的未来走向。立足于对区域特殊性与历史积淀性的理解,我们所构筑的基于整体理解的中亚人类学框架与路径,必须与西方既有研究中的殖民学术色彩划清界限,与此同时,又必须汲取东方学认知中的合理要素,并整合既有的历史学、民族学资源,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中国的"中亚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0.
在中国古典学术的门类体系中,文献学与历史学一直处于混沌不分的状态.五四以后,以胡适、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承袭乾嘉汉学之余绪,专心于古籍文献的考辨整理,成就一种文籍考订之学.这种文献学范式蔚为民国时期史学研究的主流.但文献学并未完全吞噬和覆盖历史学.20世纪以来梁启超等尝试以进化论和文明史观重构中国历史,关注焦点在历史客体、历史进程本身,这就塑造了一种新历史、新史学.然而,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胶合不分,产生了严重的流弊.直至1980年代,二者才真正实现分流自治.在新的格局之下,古籍整理空前活跃,自立门户的文献学一度鼎盛;历史学则由社会史占主导,回归以人为中心、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正途.文献学与历史学开始缔结起一种分途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