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7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386篇
社会学   12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三维数字技术将成为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攻坚、不断创新的法宝,并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为准确的二维数据资料,这将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数字化技术的相关问题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探讨,并对三维数字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发展方向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42.
郑瀚炤 《职业》2012,(23):104-105
电气CAD课程是近几年来新设立的课程,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探索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以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高等院校电气专业都开设了"电气CAD"课程。此课程综合了绘图软件和电气图标准体系,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3.
土木工程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涵盖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44.
土木工程野外地质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地质调查基本训练,在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体系对实习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实践结果表明:PDCA循环控制法可以对整个地质实习过程进行动态控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及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5.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基础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土木工程专业优秀人才的重点培养则是新时期土建类拔尖人才培养的关键。结合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茅以升教改班的办班实践,在理清以升班办班思路的同时,分析了其办班特色和效果,就以升班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开展教学革新和完善长效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6.
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前沿科学注入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7.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多、抽象、枯燥.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采用问题教学法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制图与识图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
北京交通大学工程与项目管理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依托土木工程、经济、管理等高水平学科群,立足于工程建设领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房地产投资与管理、建筑节能、建筑市场管理等方向的科研和咨询。  相似文献   
49.
由于计算机绘图技术在成图方法上与传统的手工绘图不同 ,促使传统的图学教育出现诸多变化。文章简述了科技进步对工程图学学科的影响 ,分析了工程图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围绕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 ,并结合教学实践 ,就《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0.
文章从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课程着手,探讨了适应新变革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以期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同,从而保证相关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