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72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先秦儒家以心安是国安、心治是国治、治心在于中三个政治理念为理论背景 ,以圣人和政治自由人为依托 ,试图达到“得民心”的最高目标 ,这一政治设计有明显的缺陷 ,但在当代政治实践中仍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2.
赵荣波 《东岳论丛》2006,27(3):150-153
《易传》是公认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解读《易经》之作,除了对《易经》的思想继承和阐发外,还大量吸收了战国时期以儒道为主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易传》中的“君子”观念继承了孔子思想,又结合易学中的“时”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其“圣人”观念既受到老子的影响又与老子相异。由此,《易传》中反映出较独特的关于“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3.
魏冬 《船山学刊》2021,(3):92-102
在张载的视域下,孔子固然为圣,但并非"生而知之"的"天纵之圣",而是"困而知之""蒙难正志,圣德日跻"的圣人.孔子成圣,是其道德日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个人道德之美和社会教化之功是孔子圣人境界的两个维度,而"为去圣继绝学"的远大志向、"道不远人"的社会情怀、"抱道不易"的坚定信仰、"先事后得,先难后获"的道德原则,是孔子成圣的内在原因.孔子为去圣所继的"绝学",以"礼"为核心.虽然孔子不用于世,但他在文化、政治、教育上均有才能与贡献.张载对孔子人格的诠释意向,是张载将自我生命感受投放于孔子的人格映照,也是张载人格养成的理想基准、"以礼为教"主张的人格体现.  相似文献   
114.
刘华 《江右论坛》2007,8(8):16-18
高校师德滑坡的政治文化内在归因是:古代师德的"圣人标准"解体了,而现代的"常人标准"没有建立起来;多元社会外因在于教育体制出现问题: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停留在国家功利主义的基础上--重师才轻师德、重国家集体轻教师个体.  相似文献   
115.
体用不二是王弼哲学体系一以贯之之道。这不仅体现在王弼的本体论思想上,而且还贯通于王弼的解易方法论,以及"圣人有情,应物而不累于物"、"名教出于自然"等伦理学命题之中。  相似文献   
116.
基于"道"的哲学理念,老子设想"为腹不为目"的圣人人格,提出"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画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表达了道家的社会和谐思想。道家比较强调尊重个体自由,儒家比较强调群体至上,儒道两家的社会理想构成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17.
李贽作为晚明的思想家,他的名作<童心说>不但是文论名篇,更反映了其圣人学说的三个层面,是李贽圣人思想的集结篇,而这种学说又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标记.从此点出发,探讨<童心说>中所隐含的李贽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118.
文章对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及其现代启示进行了初步探索。朱子提出 ,一物各具一太极 ,圣人是己与天为一 ,从而建立了自己独步千古的形上学 ,表现了深邃独到的终极关怀。在当今人类应对空前严峻的生存挑战之时 ,朱子思想的终极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张子通 《现代妇女》2013,(11):263-264
中西哲学方法论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政治文化传统差异的一大重要因素。中国哲学从神秘主义的方法论出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政治道德本体论,进而形成了“圣人政治”和全能政府的政治文化传统。西方哲学从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出发.形成了”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和政治权利本体论.进而形成了“契约政治”和有限政府的政治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0.
朱钧 《理论界》2013,(11):136-139
圣人”是《老子》中的理想人格,远离具体事务, “君子”、“侯王”等是具体的现实人格,忙碌于尘世之中.理想人格的力量渗入现实人格,现实人格有通达“道”的可能.从历史渊源与对具体事务的关系等方面对二者的定位予以考察.并对王弼、河上公本中“君子”、“圣人”概念的置换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这些人格概念的灵活使用有利于减少现代社会理想与现实的隔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