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172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 :圣人由巫演化而来 ;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 ,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 ,也就是说 ,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 ;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和“圣人” ,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82.
庄子是中国首位提出"圣人无情"的思想家,目的是为了消除多情引起的烦恼,以利于养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却是一位多情之人;事实上,为了消除多情烦恼而提倡"无情"的庄子,终其一生也没有做到无情,他一直纠结于现实的多情生活与理想的无情境界之间。  相似文献   
183.
吉奥乔·阿甘本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哲学方法论:典型说。阿甘本认为典型是具有个别性与代表性的实例,它通过类比逻辑以个别代表一般。但典型不仅是一种以“旁本体论”为存在方式的具体事物,同时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阿甘本建构典型是为了理解更为广泛的历史语境问题。其中,神圣人、集中营等典型形象代表了阿甘本典型化的反面运用,圣方济各运动则代表了其典型化的正面使用。将阿甘本的典型说与中国的艺术典型理论对比,可发现其典型理论对传统“一般—特殊”二元框架的超越。但在建构典型说的过程中,他是否弱化了具体实例的个别性,此点仍待商榷。  相似文献   
184.
张觉先生的<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书注释博采而简洁,精要而稳妥,是一部具有较大学术参考价值的<荀子>注本.但百密一疏,<译注>对"多言而类"的"类"的注解没有注意到专书释义这个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从训诂学和儒家思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85.
儒家学说自其创立之时,就以理想人格的成就为旨归,此理想人格即是君子和圣人。但儒家并不以君子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进一步指向了政治生活的实践维度。我们通过对《论语》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使子路问津”和“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三章的文本诠释,来凸显儒家德性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天命”为君子人格提供下学上达的形上根据,并奠定了理想人格的逻辑基础,提示儒家君子人格走向政治生活的必然性(天命的召唤);孔子与隐士对政治生活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现实追求;圣人“无为而治”一方面呈现了理想人格的治世方式,另一方面也突显了德性在政治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86.
寻找圣人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子正跪在地板上擦水渍,每擦完一块地板,就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问他为何如此。黑人答,在感谢一位圣人。是圣人帮他找到了这份工作,让他终于有了饭吃。  相似文献   
187.
致良知和成圣工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致良知学说,王阳明阐发了人的道德本性,赋予人以道德实践的自觉性、自律性以及道德完善的自足性。他指出:人是一个本性自足的存在者,其本身就具有自我存在的价值之源(良知),不需要任何其它的外在权威来规定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本质上就是自由的。他还改造了儒家的传统圣人观,剔除了其中关于圣人标准的才力(知识技能)因素,认为道德性乃是衡量圣人之为圣人的惟一标准,由此解决了“满街都是圣人”的理论可能,并指出:致良知就是为圣之功。这对以知识态度来审视一切以致把人类自己物化的危险倾向不无现实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88.
李栗谷的圣人观包括内圣外王两个侧面.李栗谷特别强调社会的治平价值,即他的圣人观特别重视社会的实践理念.所以,他的圣人论不是形而上的理想论,而是重实践的实际论.  相似文献   
189.
圣人思想,中国古代各家都有所涉及,而对于各家来说,“圣人”所蕴含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认同“圣人”是完美的理想的人格。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很多地方提到“圣人”一词,并且也能发现老子的“圣人”与儒家、墨家等之“圣人”的不同之处,但对于老子来说,“圣人”同样是他所认可的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90.
尚建飞 《兰州学刊》2006,(11):38-40,37
圣人是《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与道为一的玄德。《老子》经过对当时无道君主的批判和考察、分析“古之善为道者”的基本特征,提出玄德的内在规定性是自然无为。《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与道为一(其标志是拥有玄德)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圣人可以自觉地认同道所显现的境界;其次,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工夫,他能洞察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此外,圣人遵循自然无为原则来教化百姓,使其得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正因为圣人既可以通过“为道日损”的方式体认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也能用自己的“德”来范导众人最终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生存状态,所以他才会具有玄德。今天,我们通过从哲学的层面来解读《老子》圣人观,最终会发现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指归,并凭借绝圣弃智的方式来实现人之本真存在的前形而上学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