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72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61.
纬书中的帝王圣贤异相,与感生、 奇异天象一起构成圣王受命政治神话.何以圣贤帝王皆有异相?其本有二:一是受远古巫术文化影响的身体文化哲学,圣人异相,异相则异能;二是阴阳五行观念主导下的身体政治哲学,即以卦气说、 爻辰说将圣人异相配合卦位,以五行说将圣人异相配合方位.纬书把圣人异相和阴阳五行相关联,其意在以五德终始推论王朝更替及王命兴衰.故而,纬书中的圣人异相具有严密的体系性,是基于历史、 文化、 政治内蕴对身体的想象.  相似文献   
262.
古学与国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派.古学属儒学范畴,国学则是试图超越古学的一个学派.试从比较的意义上,对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的有关思想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63.
圣人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坐标上占有醒目的位置,圣人观念具有强大的融摄作用,这种融摄力在以泛道德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历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史学的思想起点就是首先建构以"圣人"与"圣人之道"为理论基础的先验意识,承认"圣人"所创造的一切思想理念的绝对合理性.然后在这种认同的前提下寻找解释的合理性.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圣人在两宋理学家这里被最终角色化地确立下来了,在以后的中国思想传统中,圣人这种与天地为一,博施济众的完美人格不可能被其他英雄人格所替代.圣人成为道德理性的完美代表,圣人时文明史的巨大贡献被认为来自圣人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64.
陈卫平(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归根到底是为了阐明应当做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圣人和君子,前者高于后者。如何走向圣人境界?孔子提出了默而识之(《述而》)的观点,认为圣人作为理想人格,对人们的感染和人们对其的认识,都有  相似文献   
265.
本体论思维方法是在王弼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方法。在《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中,王弼有意地运用这一学术方法,来重新思考人类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情感的关系,提出了"性其情"学说;进而,他以此为前提,倡言"圣人有情"说;使圣人从神的枷锁中摆脱出来,以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266.
<近恩录>是北宋哲学家们的一本格言集,主要包含了从周敦颐到张载的重要言论.基于<近思录>中哲学家们对于心性论的集中探讨,过的由来以及如何改过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近思录>中,大概提到了三种过的种类,并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视听言貌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学以至圣人.  相似文献   
267.
山西临汾尧陵历史久远,文化传统深厚。地方社会依托尧陵,通过祭尧仪式实践、文化景观空间、神话传说叙述等方式,对帝尧圣人符号进行建构。经过地方社会对帝尧人物和尧陵历史传统的挖掘、开发和利用,临汾尧陵成为帝尧祭仪的展演中心和帝尧道德精神的传播圣地,其价值在帝尧文化的传承传播中日益凸显,与尧陵本身的真伪问题关系不大;与此同时,帝尧圣人祖先形象获得了地方社会的认同,帝尧也成长为临汾的标志性人物,进而影响着地域文化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68.
269.
乔布斯上小学时感到学校的课程很没趣,常常靠搞恶作剧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三年级之前被学校"退"回家三次,"请家长"更是家常便饭。不过,他父亲从没因此责怪过他,反而对校长说:"这不是他的错。  相似文献   
270.
在表达对孔子的认可和敬仰的同时,《淮南子》在孔子自身丰富性的基础之上,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总体而言,《淮南子》中的孔子具有“体道者”和“践道者”两种面相.就前者而言,所体之道更倾向于形而上的“天道”,而后者则体现出孔子对于社会秩序重构和个人政治理想的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