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261.
262.
《辽史》和《契丹国志》的《后妃传》既复制中原王朝正史的叙述模式,又取资于本族神话传说、摩尼教和佛教,其历史书写呈现文化与族群多元的特征,塑造统治者或精英群体期待的形象,若隐若现地显示出辽朝的权力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功能.特别是《辽史·后妃传》力图论证皇后本人及其后族参政的合法性,并在辽朝政治格局中扮演辅佐皇权的角色.  相似文献   
263.
264.
部落联盟是辽建国前的社会组织形式。契丹部落联盟设立联盟长、军事首长各一人 ,设立部落联盟议事会、人民大会。它与酋邦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不同的。契丹部落联盟向部族、国家的转变 ,是在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在部族形成的同时 ,国家的各种因素开始萌芽 ,国家的雏形也在发育、成熟。耶律阿保机在担任部落联盟可汗 (联盟长 )时 ,开始了建立国家政权的各种准备工作 ,奠定了辽初政体的基础。辽国家是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本文分析了辽朝跨越奴隶制的发展阶段 ,直接进入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四点原因  相似文献   
265.
辽代的官方教育与科举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是契丹民族于唐末五代之际,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国家。辽在建国以后,推行了一套开创振兴文教的举措,大大地推进了包括契丹民族在内的辽代文明。在封建时代,教育是科举的基础,科举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辽文明的兴盛与它所推行的教育、科举政策...  相似文献   
266.
契丹辽朝初期,仍存在浓厚的旧俗的影响,至如“楼”或“楼居”这样的事象,既是契丹国家中的特殊存在,也是北方民族共有的特征,很难将它们从契丹民族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划分出来;这是契丹国家“国事尚简”的主要缘由,也是“因俗而治”体制的渊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当时中国南北方文化相融、整合的一体发展趋势,这些现象也或多或少波及到中原并在那里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67.
契丹依靠骑兵,雄霸北方草原,与两宋、西夏对峙,建立辽国和西辽国,在历史上存在了近10个世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契丹骑兵的概念、分类进行考证。骑兵是乘在驯化动物上执行军事任务的陆军。契丹骑兵主要以骑马为主,按照骑兵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可分为:战骑、拦子马、打草谷骑和驿骑四种,并对其分别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268.
五代时期,后晋政权的建立与灭亡,都与契丹南进有直接的关系。反之,契丹南进取得重大进展,以至于最后发生转折,也是由于后晋政权的立与废。后晋政权的建立与契丹南进获得幽云之地,都是双方积极努力而为之的结果;后晋灭亡及契丹自中原北撤虽然又都是外部因素导致的不得以的结果,其实质又都是有其内部原因的。契丹南进与北撤,五代政权渐弱与渐强,其转折点皆在于后晋的灭亡。  相似文献   
269.
五代时期 ,中原封建王朝因分裂、内战而趋于式微 ;北方的契丹族则因统一而走向强大 ,先后征服了其周边众多的民族和部落 ,并频繁出兵南下攻掠。面对契丹的扩张和掳掠 ,中原五代政权分别采取过笼络、防御、反击、“和亲”、挑战以及主动出击等政策  相似文献   
270.
九世纪末 ,渤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总危机爆发 ,国势急转直下 ,明显衰落。失去了唐王朝的保护后 ,在强大的契丹攻击下 ,渤海国承受不住外力的打击迅速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