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3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71篇
丛书文集   1038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1675篇
社会学   15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一语,到孟子的"性善"论,其间蕴含着怎样的端绪和脉络,过去由于资料有限,很难进行论证。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等儒家文献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儒学传统持续与变迁的文献依据。事实上,《性自命出》篇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蕴含着先验性善论的端绪,孟子承此端绪进一步展开,采用即心言性的独特思路,突出了心的内在反思能力及其对自然之欲的超越和主宰。孟子对性与天道的贯通,以及对"仁"之意涵的发挥,的确是得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而善绍之。  相似文献   
32.
柏拉图和孔子是东西方轴心期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思想可谓是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凝聚之点。对两位大家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将推进对柏、孔思想及其所承载的中西文化元素的再认识。在互训视域下,本文将柏、孔思想并置于一个比照体系之中。首先,从最根本的人、天关系角度出发,梳理柏、孔的"天人思想"("理念、善、正义"与"仁、礼"),并对柏、孔"天人思想"的三个核心取向——"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世界"、天上之"善"与人心之"仁"、"两个正义"与人伦之"礼"——进行对比;其次,从"天人思想"推演出柏、孔的"育人思想"("哲学王的培养"与"圣贤君子的培养"),通过对柏、孔"育人思想"的两个核心层面——"追寻哲学"与"修身治国"、"善之知识"与"行中之知"——进行互观,使柏、孔思想在一个共时的比照体系中得到崭新的呈现。  相似文献   
33.
世界是多极化的世界,思想也是多元化的思想。中西方社会不同,必然导致思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绝不是互相对立水火不容的,我们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文以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中国的整个历史长河为主线,分析在历史长河演进中对待孔子思想的态度变化,深刻挖掘孔子思想在新时期下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4.
《琼州学院学报》2017,(1):109-117
孔子是春秋时代新兴士阶层的代表,是对士的群体品格作出较为系统界说的伟大先驱者。孔子的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实践性教育、人生社会性教育、个性化教育,与美国式的教育多有暗合之处;而针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这不啻为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35.
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提高人们认识音乐教育功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二者的音乐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都强调和谐思想,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把音乐教育做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36.
孔子不以"生知"许人,而屡言"学"知。《论语》所述"学"知由两个方面构成:(多)闻和(多)见。两者既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塑造君子人格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孔子道德性认知的特点。个体接受道德原则以"多闻"为基础,个体之间的道德评判以"多见"为基础。孔子视野下的"知"并不脱离生活实践,见与闻构成了全部感性生活的内容。两者在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孔子认为两者在生活实践中可以达到完善,从而居于道德内涵丰富完美的理想境地。从中可以看到道德性认知与审美理想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7.
孔子在继承与改造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且较为成熟的礼学思想:以礼为本,追求社会和谐;以仁释礼,行礼成仁,追求人格完善;礼外乐内,追求身心和谐。这些思想对促进学生德性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价值,应成为当代学校生活重构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8.
正案例背景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实践了"因材施教"理念。智障儿童是一群特殊的儿童,每位儿童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更好的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就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相似文献   
39.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从文化认知、文化比较的研究视域出发,对孔子进行了跨文化解读与传播。在史景迁“去偶像化”的观照方式下,孔子被解码、建构为具备鲜明个性特质的人文主义者及令人尊重的教育者形象。同时,史景迁致力于厘清西方一般认知中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诸多误读,并努力唤起西方受众对孔子当代意义的认同。  相似文献   
40.
孔子以丰厚的学识修养锻炼出成熟丰富的心理调适策略:树立崇高的价值取向;构建学习型生活方式;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固守正确的交友观念;保持幽默的人生态度。这些策略对当代教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