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宠儿》作为黑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最有影响的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一反文学文本的常规模式,运用新颖独特的"杂糅"技巧,把对立的文学题材、相反的意象寓意,人鬼合一的人物身份、以及分属不同文学理论的创作方法杂糅合一,使小说产生了变异、突出、陌生化的效果,有力地烘托了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63.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4.
陈地 《四川省情》2014,(5):55-55
如果说五年前买一个带有羌绣的头帕、鞋垫、护腕是为地震灾区的羌族妇女献爱心的话,那么五年后的今天,当你再买一块附着精美羌绣的真皮包、羊绒围巾、IPAD保护套时,那恐怕就是时尚潮流的象征了。  相似文献   
65.
论《宠儿》中“创伤”、“爱”和“社群”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具有主题意义的三个关键词——"创伤"、"爱"和"社群"的双重性,指出一向被认为只具负面效应的"创伤"对黑人身份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一向被认为具有肯定意义的"爱"和"社群"却显示了各自的负面性。在《宠儿》中能看到的正面启示是:即使在绝望和毁灭性的磨难之中,人们仍然可以在磨难的另一端看到解脱和希望。  相似文献   
66.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长篇代表作《宠儿》继承现代派表现手法,发扬黑人文化艺术传统,通过熔合二者,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开地。  相似文献   
67.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在哲学视角上体现了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欺"理论和"他者"理论,处处流露出莫里森对人类,尤其是黑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思考,阐释了个体不同的选择行为会造成不同的命运结局。  相似文献   
68.
应用勒内·吉拉尔替罪羊机制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研究表明,小说的主人公宠儿是奴隶制下黑人社区的替罪羊。小说围绕奴隶制导致的社会和文化危机、给社会造成的普遍混乱;宠儿还魂报复犯下"混乱者"的罪行;宠儿的黑奴女性身份具备被选定为受难者的特殊标记;塞丝杀婴、黑人社区对宠儿的集体驱逐构成暴力本身四个方面的书写便是对勒内·吉拉尔替罪羊机制四个范式的回应。  相似文献   
69.
"他者"的"注视",使得保罗·D与塞斯的自我主体、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被剥夺、异化和虚无,进而导致他们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毁、自灭。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使得保罗·D和塞斯"爱"的能力的完全丧失,其情感的结局必将走向不可能。  相似文献   
70.
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母亲弑婴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美狄亚弑子是为了报复丈夫的始乱终弃,为了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阿兰弑子则是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与自然灾害抗争;塞丝弑子却是为了避免孩子重返奴隶制的魔窟,是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烈反抗。她们在揭示父权制和奴隶制对女性压迫的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与父权、自然、社会制度斗争的勇气和理性,为女性奏了一曲悲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