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47篇
  免费   494篇
  国内免费   191篇
管理学   2129篇
劳动科学   128篇
民族学   475篇
人才学   770篇
人口学   74篇
丛书文集   5503篇
理论方法论   1123篇
综合类   14119篇
社会学   2772篇
统计学   139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86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425篇
  2020年   389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353篇
  2016年   470篇
  2015年   806篇
  2014年   1551篇
  2013年   1452篇
  2012年   1684篇
  2011年   1899篇
  2010年   1958篇
  2009年   1942篇
  2008年   2253篇
  2007年   1718篇
  2006年   1568篇
  2005年   1387篇
  2004年   1273篇
  2003年   1075篇
  2002年   944篇
  2001年   837篇
  2000年   706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218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书籍设计中,要考虑到第一感觉的新鲜、强烈,第二感觉的准确体现书籍内容,以及第三感觉的耐人寻味。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书籍才有竞争力,书籍艺术中的求“雅”才不是空的、虚的。  相似文献   
82.
夏太生 《学术交流》2006,(8):160-162
孤愤意识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的主体意识。然而追根溯源,究竟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孤愤意识的作家,这个问题鲜有人论及。屈原是第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系统表达孤愤意识的署名作家,是中国孤愤文学之祖。屈原的孤愤诗作的美学价值在于具有悲壮、崇高的悲剧美,桀骜不驯的个性张扬之美,香草美人的意境之美,眷念祖国的情感之美。屈原的孤愤文学作品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无数的作家多受其熏陶,孤愤意识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主旋律之一。  相似文献   
83.
论创新教育中的主体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理念,开展创新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如何认识学生的主体因素,激发学生创新的心理动力,完善创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增强创新的能力技巧,这是推进创新教育取得成效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84.
21世纪,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文章提出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的总体设计,以十大系列素质教育组成高校素质教育工具,力图建构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85.
<伊利亚特>中大量的史诗明喻是构成这部史诗雄伟壮丽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荷马史诗明喻的喻体都取自自然物象和与古希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事务,显得原始古朴、苍劲雄奇,生活气息浓烈,极富人情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这些特点及其较强的叙事功能,史诗明喻遂成为一种优美的语用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后的史诗中能明显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86.
佚名 《今日南国》2005,(23):71-71
吴明和西西都没有等到录用通知,在此之前,两人都感觉甚好。  相似文献   
87.
如果说性爱是两情相悦的极点,那么在表达爱意的过程中,人们都会渴望彼此可以倾注身心地投入。女人永远都会被男人的温存和体贴所摧毁.在男人充满柔情的爱抚中,自己一点点地感觉到融入和溶化,于是女人得到了满足。关于这样的感受.其实男人也是有所期待的。他们同样需要女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温柔,需要女人的爱抚来照顾他们的肌肤.来触发他们的性感觉。很多女性以为男人只要实施完性行为,只要在最后达到高潮就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至于女人们所看重的亲吻和抚摸.男人则没有耐心去体验,其实这是对男人性心理的一种误解。因为在关于性心理的调查中希望被女人爱抚的男性比例非常大。因为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女人的细腻和母性,可以使男人在展现强悍的同时满足自已同样需要呵护的心理。  相似文献   
88.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5,(10):63-64
窗外小雨淅沥,平添了春夜几番静谧。我在拜读官演武散文诗集《弦上的舞蹈》。半明半暗的灯影下,影视般幻化出诗人营构的既具体又空灵、既现实又理想、既清晰又缥缈的众多审美意象。在作者笔下,“炼油树”不是“树”,倒是“鲜红的花束”;“冬雾”不是“雾”,却是“冷冻游荡之魂魄”;“森林公园”不是“公园”而是“草的凉亭,花的走廊,绿的篮子”等等。这种“变形”和“异化”,也许跟清人袁枚说的“蚕食桑而所吐青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的道理庶几近之。中国古典美学十分看重“意象”,认为它是“诗的本体”,并把“情与景两者的…  相似文献   
89.
审美理念系统,以其特有的知识形式反映着人类审美价值的阶位需求。文中论述了人类最有代表性的五种阶位需求,认为虽然它们都反映一定的审美本质,但从生命与价值超越角度考虑,它们的内在思想特色和精神追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90.
《围城》比喻的审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芝 《学术交流》2005,(6):147-149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之所以精湛,不仅因其丰富多彩,更因其意蕴深邃。它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精警的隐喻结构与通脱的哲理内涵,虚实相涵的哲学理念与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具象的思维方式与“立象以尽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