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6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66篇
管理学   1114篇
劳动科学   53篇
民族学   287篇
人才学   243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3334篇
理论方法论   531篇
综合类   6185篇
社会学   922篇
统计学   8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739篇
  2013年   660篇
  2012年   715篇
  2011年   870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801篇
  2008年   1670篇
  2007年   1104篇
  2006年   603篇
  2005年   684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465篇
  2002年   409篇
  2001年   354篇
  2000年   276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周祥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有力地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至今仍有着无法抹杀的伟大现实意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球化是经济、文化、政治全方位的发展进程,其实质与动因一以贯之变化的始终;全球化的最终归宿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82.
在近、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没有动词述语的“把”字句,学界对其关注甚少。了解分析“把”字句的分布、结构、意义、产生时代和地域等几个方面,并对这种“把”句式进行讨论,以期对其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3.
称呼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 ,语境的动态意义要求使用不同的称呼 ,而且 ,不同的称呼常常能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  相似文献   
84.
格厄孜是当代世界上极有影响的文化人类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该文基于对格厄孜关于文化定义的评述,较系统地解说了他的文化观--总体上,是属于实用主义的.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面,他提倡的"无偏见的观察"和"深厚描述"法、对研究成果的解释性说明和隐喻(metaphor),虽受到同行学者的批判,但其意义在文化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86.
尤三姐是《红楼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形象。由于《红楼梦》在版本上有“脂本”、“程本”两大不同系统 ,不同版本系统中的尤三姐的艺术形象也就有很大不同。对此 ,红学史上是有争议的 ,但是争论者往往各执一词 ,常常出现片面和偏激。平心而论 ,两个尤三姐形象的塑造 ,其实各有所短 ,亦各有所长 ,人们不应该轻易肯定或否定。然而如果认真比较分析 ,就尤三姐形象的悲剧意义和可信程度而言 ,笔者认为“脂本”系统高于“程本”系统。  相似文献   
87.
本文说明语言信息的形式有表意作用,阐明语内意义的概念以及翻译语内意义的必要性,并从三方面论证可译的理论依据。结合语内形式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言、文化对应状况,探讨语内意义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8.
论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当事人程序参与权的内涵、程序意义, 并从宽松的参与时空、经济的参与方式、充分的参与效果等方面论述了对当事人参与权的保 护。  相似文献   
89.
闻一多曾接受过象征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其诗论中有关象征的论述和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呈示出闻一多诗歌的象征艺术倾向。深入研究这一艺术倾向,对于把握闻一多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及其对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断章取义"的意义生成机制的合法性予以简要维护。一、依据哲学阐释学理论",前理解"的存在是阐释者不可逃避的宿命所在,因"而此非诗人之情,而引诗者之情也"也即"断章取义"式理解应当是合法的。二、从语义学角度来讲",断章取义""之取"的主要诉求乃为当下的交流效果,只要能够达到此一目的,即"有断章取义而理可通者"那么我们就应当说它是合法的。三、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断之于彼,而无损于此"此一命题已经表明对于《诗》的断章取义其意义生成也应当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