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74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205篇
管理学   5417篇
劳动科学   326篇
民族学   553篇
人才学   1322篇
人口学   287篇
丛书文集   6695篇
理论方法论   2150篇
综合类   14679篇
社会学   4076篇
统计学   700篇
  2024年   270篇
  2023年   1055篇
  2022年   766篇
  2021年   973篇
  2020年   706篇
  2019年   873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566篇
  2016年   790篇
  2015年   1112篇
  2014年   2945篇
  2013年   2309篇
  2012年   2417篇
  2011年   2926篇
  2010年   2547篇
  2009年   3015篇
  2008年   3102篇
  2007年   1950篇
  2006年   1366篇
  2005年   1354篇
  2004年   997篇
  2003年   834篇
  2002年   901篇
  2001年   840篇
  2000年   549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国有企业要努力做好人才管理的工作,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就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创新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2.
实践学时的嵌入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的理顺、宏观与微观诸因素的协调,能够保证实践教学模式的有序运行。个性化考查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于原典的新鲜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法律通识教育在思想教育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传授法律知识的功能。教育内容应当根据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法律素养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选择,注重针对性。法律类公共选修课程在高校层面应有系统规划,确保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稳定开设。法律通识教育也应当关注法律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技能。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政策导向、企业参与、学校培训、企业实践、测评等措施,使之得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16.
对分课堂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与高校课堂改革目标相一致, 为现阶段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带来了更多可能.将对分课堂模式融入高校课堂, 开展教学模式设计和教学模式实践,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更应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等同于逻辑与历史的完全一致,而是内含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这就必然涉及逻辑与历史何者优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反对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观点,批判蒲鲁东主义逻辑先于历史的形而上学错误,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论证了历史优先于逻辑的观点.习近平“四史”重要论述确证了马克思的历史优先原则,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应坚持历史优先原则,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我们既要从“四史”中汲取知识材料和价值养分,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进而指导具体的意识形态实践,也要从“四史”的群体宣传、社会传播和代际传承着手,致力于解决理论性与感染力的矛盾问题,寻求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9.
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教师也需要从核 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 能灵活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科学提炼概括出的新青海精神是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是各族人民在新青海建设实践中迸发出的意志力量,充分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独特气质和崇高品质。本文深入阐释剖析了新青海精神产生的渊源和内涵,并提出了新时代大力弘扬践行新青海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